愁至晓魂撄,披衣百绪迎。
露侵宵月黯,风拂早霜明。
相物知为气,观时别有情。
萧萧诸籁发,对此感秋生。

【注释】

秋生:秋风中,感到了秋天的气息。

撄(yīng):触。

披衣:起床。

百绪:许多思绪。

宵月:指月光。黯(ǎn):昏暗的样子。

风拂:指秋风轻轻吹过。早霜:早晨的露水。明:明亮。

相物知为气,观时别有情:通过观察事物可以感知到自然的变化和情感。相物,观察事物;知,感知;为气,自然之气;观时,观察时节;别,另外;有情,有情感。

萧萧:形容声音清脆悦耳。诸籁(lài):众多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人通过对秋风、露水、霜降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全诗以“秋生”为题,紧扣主题,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感悟。

“愁至晓魂撄(yīng)”,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被忧愁困扰的情景。这里的“愁”字,不仅指个人的烦恼,也可能包含了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而“晓魂撄”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晨曦初照时的迷茫与困惑。这种情绪的渲染,为下文的自然景色描写奠定了基调。

“披衣百绪迎”。诗人起床后,面对着窗外的秋景,心中涌起的种种思绪如同百舸争流,纷纷涌上心头。这里的“披衣”既是一种身体动作,也象征着诗人对新一天的期待与准备;而“百绪”则是指众多的思绪,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露侵宵月黯,风拂早霜明”。诗人观察到了夜晚露水沾湿月光的景象,以及清晨霜气覆盖大地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秋夜的清冷与清晨的清新。其中,“黯”与“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相物知为气,观时别有情。”这两句诗是对前文景物变化的总结。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与情感。这里,“相物”指的是观察事物,“知为气”则是通过事物感受到自然的规律;“观时”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或季节里,人们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以“秋生”为题,紧扣秋天这一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季特有的景象与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