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室团幽白,荆篱漏远光。
春林初照耀,晓岫日微茫。
物外风云淡,山中岁月长。
冥机时坦步,心迹两当忘。

注释:

壬辰(农历年):壬年。

避地马鞍山:躲避战乱,隐居在马鞍山。

治一枝:指做学问、写文章等。

兹春:这个春天。

闻儆:听到警钟。

复于前址:回到原来的住所。

构栖:建造房屋居住。

感赋十律:感慨而作的十首七律诗。

竹室团幽白,荆篱漏远光。

注释:竹子做的屋子团团围住,显得十分幽静;用荆条编成的篱笆,漏出了远处的光亮。

春林初照耀,晓岫日微茫。

注释:春天里的树林开始被阳光照耀,早晨的山峰在太阳微弱的光线映照下显得朦胧。

物外风云淡,山中岁月长。

注释:外面的世事像风云一样变化无常,而山中的岁月却过得很慢很长。

冥机时坦步,心迹两当忘。

注释:冥思苦想,有时也放松下来,心境与外界都不再挂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马鞍山后,感叹世态炎凉,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美好,竹子做成的屋子,荆条编织的篱笆,都是简朴的生活用品,但它们却能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第三句突然转折,提到了“闻儆”,这是古代的一种警示方式,用来警告人们警惕。诗人在这里表示,自己虽然听到了警示,但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恐慌,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提醒,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自然。

诗人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景象:春天的树林被阳光照耀,早晨的山峰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朦胧。这里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阳光和晨雾交织的美丽景象。

诗人又提到了“物外”和“山中”。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世俗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两个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他认为,世间的风云变幻莫测,而山中的岁月却悠长而缓慢。这种对比让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冥机时坦步,心迹两当忘。”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时常会想到一些深奥的道理或问题,但他并不急于去解答或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地流淌。同时,他也认为,无论是自己的内心还是外在的行为,都不应该被这些道理或问题所束缚或影响。

这首诗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他隐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