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人身欲退,适我物皆悠。
岩壑澄朝景,风潮变夕流。
高深时应接,今古日沉浮。
耳目周旋外,馀心尚可求。
壬辰避地马鞍山治一枝未就兹春闻儆复于前址搆栖感赋十律
遭人身欲退,适我物皆悠。
岩壑澄朝景,风潮变夕流。
高深时应接,今古日沉浮。
耳目周旋外,馀心尚可求。
注释:
壬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
身欲退:指自己想要退出仕途,退隐山林。
物皆悠:指大自然景物都非常悠远,有一种远离尘世的意境。
岩壑:指山岩和壑谷,这里代指自然景观。
澄:清澈。
风潮:指风和潮汐,这里指自然界的水。
应接:应对、相接。
今古:指古今之事,这里指历史和现实。
沉浮:比喻事物的变化。
耳目:指眼睛和耳朵,这里指感官。
周旋:往来活动,指游历四方。
馀心:指剩余的心志或情感,这里指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在壬辰年(公元1076年)被贬到黄州之后,面对自然的美景,心中涌起退隐的念头。他写下了十首《赤壁赋》,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首联“遭人身欲退,适我物皆悠”,表达了诗人想要退隐的想法。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当遇到挫折时,应该选择退缩,寻找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颔联“岩壑澄朝景,风潮变夕流”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他看到了山谷中的清晨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同时,他也看到了晚风吹拂着江面,波涛汹涌的景象。这些自然景象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颈联“高深时应接,今古日沉浮”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他认为高深的事物应该与之相接,而古今之事也应该有所反思。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大自然一样,经历风雨后仍然屹立不倒,保持一种坚韧的品质。
尾联“耳目周旋外,馀心尚可求”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之心。他认为自己的余心还可以继续追求其他的东西,不必过于执着于名利场中的得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超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