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青山兴已遥,斜阳古道倍萧萧。
归巢夕鸟微妨静,咽露初蝉不避嚣。
乍见秋容惟月树,复闻涧响促星轺。
云林正得幽人意,何事王孙费隐招。
【注释】
薄暮:黄昏时分。行二十里:走了二十里的路。顺昌:今江西南城县东,为南宋时建阳府治所在。
“路”二句:青山如画,夕阳斜照,道路两旁的草木更加萧疏。兴已:兴致已尽。
“归巢”二句:傍晚归巢的鸟儿妨碍了行人安静地行走;鸣叫的初秋蝉不躲避喧闹。微妨静:妨碍了行人安静地行走。不避嚣:鸣叫的初秋蝉不躲避喧闹。
“乍见”二句:乍见秋色,只有月亮映照下的树木;涧中水声,催促着星轺车前行。月树:月光映照着的树林。涧响:山涧中的水声。涧、林均为自然景物。
“云林”二句:在云林深处,才能得到隐士的意趣。正得:才得到。幽人意:隐士的情趣。何事:为什么。王孙:贵族子弟。费隐招:浪费隐居的生活。费:花费。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二年(1175年)秋日。诗人自富屯至顺昌,沿溪流而进,沿途所经之地皆为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诗人一路观山赏水,心情愉悦,于是写下此诗。
“薄暮发富屯”,写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地点。首句点出时间是在薄暮时分,说明诗人是乘马出行,因为天色已晚;第二句说“发富屯”,即从富屯出发。富屯是建阳县的一个地名,在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境内。顺昌是建阳县治所在地,在今天福建省顺昌县境内。
“路入青山兴已遥”,写诗人在进入青山之后,兴致已经完全被吸引,以至于连眼前的青山也忘记了。“远”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遥”字则写出了诗人对青山的喜爱。
“斜阳古道倍萧萧”,写诗人在进入青山之后,看到太阳已经快要落山,古道两旁的草木更加萧疏,因此心情更加郁闷。“倍”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夕阳下古道上景色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色的无奈和感慨;“萧萧”则是形容草木萧瑟的词语。
“归巢夕鸟微妨静”,写诗人看到归巢的小鸟妨碍了他欣赏山林美景的心情。诗人把归巢的鸟儿比作是“王孙”,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归巢的小鸟和王孙一样高贵,因此认为它们妨碍了他欣赏山林美景的心情。“微”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对此的不满;“妨”字则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景色的无奈和感慨。
“咽露初蝉不避嚣”,写诗人听到山涧中水声潺潺,却有初秋蝉鸣之声,不害怕喧闹。“咽”字写出了水声潺潺的意境;“避嚣”则写出了蝉鸣之声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两种声音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乍见秋容惟月树,复闻涧响促星轺。”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诗人在经过一段旅程后,所看到的景色和听到的声音。诗人看到月光下的树林,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同时听到了涧中水声潺潺,催促着星轺车前行。“惟月树”写出了月光下树林的美丽景色;“促星轺”则写出了涧中水声潺潺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两种声音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云林正得幽人意,何事王孙费隐招”,这是诗人的总结性诗句。云林是指山林之中,幽人指隐居的人。诗人通过对这两种人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