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夕青山近远从,翠微西日渐斜封。
云迷不辨秋深浅,雨过初看月淡浓。
万壑泉声归去水,千林烟霭散前峰。
灭明颇见真空色,独许劳人息意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棣的《晓夕山行》。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晓夕青山近远从,翠微西日渐斜封。
  • “晓夕”:指早晨和傍晚时分。
  • “青山”:指的是周围的山峦。
  • “近远从”:形容山峦远近相随,连绵不绝。
  • “翠微”:指山上覆盖着翠绿色的树木,也形容山色青翠。
  • “西日”:指南方的太阳,此处特指夕阳。
  • “日渐斜封”:形容夕阳斜射,光线柔和而美丽。
  1. 云迷不辨秋深浅,雨过初看月淡浓。
  • “云迷”:形容云层密布,遮蔽了天空,视线受阻。
  • “秋深”:指秋天的景色,暗示季节感。
  • “月淡浓”:描述月亮的亮度变化,可能是由于云层遮挡或天气原因。
  1. 万壑泉声归去水,千林烟霭散前峰。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这里泛指山间沟壑。
  • “泉声”:指山间溪流的声音。
  • “归去水”:表示溪水流向远方。
  • “千林”:形容树木众多。
  • “烟霭”:指雾气或云雾缭绕的样子。
  • “散前峰”:形容烟雾消散,露出山峰的轮廓。
  1. 灭明颇见真空色,独许劳人息意逢。
  • “灭明”:可能是指月光或星光微弱,不足以照亮周围环境。
  • “真空色”:形容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色彩或景象。
  • “独许劳人息意逢”:意思是只有辛苦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
  • “劳人”:辛勤工作的人。
  • “息意逢”:在这里可能是指暂时放下世俗的欲望,去体验这种超越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间的自然美景和光影效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和比喻手法,如“云迷”、“月淡浓”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