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岁云秋,京华节奔走。
习静思古人,渐觉诸缘丑。
扰扰学名争,一事无能取。
持此食衣馀,何禆智与寿。
耳目本聪明,俗心自尘垢。
而有憧憧交,旦昼驱之走。
托权于世人,强身其左右。
世情相爱少,抱拙况非友。
不忖一物孤,犹云命不受。
尝观鼓物情,其初宁薄厚。
濡动责雨风,栽倾固不偶。
所以古至人,道力深所有。
贵我答天心,天亦为先后。
至今读其书,居然性灵久。
及兹未远涂,前修作内守。
今人亦不争,古人亦不朽。
诗句解析与译文:
- 乙亥岁云秋,京华节奔走。
- 乙亥年(1925年)秋,我在京城四处奔波。
- “乙亥岁”指的是农历的年份,“云秋”则表示秋天来临。
- “京华”指北京,是古都之一,“节奔走”表明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
- 习静思古人,渐觉诸缘丑。
- 在宁静中思考古代人,逐渐感到世间万物都不美好。
- “习静”意为经常保持安静状态,“思古人”是对古代贤者的怀念和思考。
- “诸缘丑”意指所有事物皆显得丑陋不堪。
- 扰扰学名争,一事无能取。
- 社会纷扰、学术争论不断,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无法取得成就。
- “扰扰”形容社会复杂、纷争多,“学名争”可能指学术界的争论或竞争。
- “一事无能取”表达了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
- 持此食衣馀,何禆智与寿。
- 仅持有这些食物和衣物剩余,如何能增长智慧和寿命?
- “持此食衣馀”指的是生活所剩无几,而“何禆智与寿”则是疑问,表达对智慧和长寿的渴望与疑惑。
- 耳目本聪明,俗心自尘垢。
- 人的耳朵和眼睛原本很灵敏,但世俗之心却蒙上了尘埃。
- “耳目本聪明”说明人有天生的良好感官,而“俗心自尘垢”则指出内心的污染。
- 而有憧憧交,旦昼驱之走。
- 然而内心常有纷扰和诱惑,白天也难以摆脱。
- “憧憧交”形容内心的纷扰和不安,“旦昼驱之走”则描述了这些纷扰如同追逐者般困扰着你。
- 托权于世人,强身其左右。
- 把权力寄托在他人手中,使自己成为他人的附属品。
- “托权于世人”可能指依赖他人的力量或地位,“强身其左右”则是说让自己处于他人的掌控之下。
- 世情相爱少,抱拙况非友。
- 当今社会人情冷暖,真正懂你的人很少,不如那些朴实无华的人。
- “世情相爱少”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抱拙况非友”则表达了自己虽然简单朴素,却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 不忖一物孤,犹云命不受。
- 不考虑一个人的处境是否孤独,就断言其命运不会好。
- “不忖一物孤”意味着不考虑个体的孤立无助。“命不受”可能是说命运不济或无法承受。
- 尝观鼓物情,其初宁薄厚。
- 曾经观察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发现起初并不厚此薄彼。
- “鼓物情”可能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了解。“其初宁薄厚”表示最初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明显的厚此薄彼。
- 濡动责雨风,栽倾固不偶。
- 水滋润大地,使植物生长,但有时也会被狂风暴雨摧毁。
- “濡动”指水的滋润作用,“责雨风”可能指的是自然的风雨,“栽倾”指植物被摧毁,“固不偶”表明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 所以古至人,道力深所有。
- 因此古代的圣人拥有深厚的道力和力量。
- “所以古至人”可能是指通过对古代圣贤的研究和学习,获得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道力深所有”强调了道力的重要性和深厚。
- 贵我答天心,天亦为先后。
- 我尊敬并遵循天命,天地也是按照既定顺序运行的。
- “贵我答天心”表示尊重自己的行为和信仰,“天亦为先后”暗示天意也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
- 至今读其书,居然性灵久。
- 时至今日阅读这些书籍,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性和精神长久不变。
- “至今读其书”可能是指通过阅读这些古籍,理解到其中的深刻道理和人性的恒常。“居然性灵久”表达了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珍视和对人性持久不变的认识。
- 及兹未远涂,前修作内守。
- 现在还没有到达尽头,先辈们已经坚守自己的道路。
- “及兹未远涂”表示现在距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前修作内守”可能是指先辈们已经坚持自己的道路和原则,不为外界所动摇。
- 今人亦不争,古人亦不朽。
- 现代人虽然也有争斗,但古人的精神仍然不朽。
- “今人亦不争”可能是指现代生活中仍然存在的竞争和争斗,“古人亦不朽”则强调了古人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德和自然的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如“耳目本聪明”、“耳旁清风过耳”等,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哲理意味。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是一首反映时代精神和个人感慨的优秀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