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布衣,抱膝本无欲。
亦惟宁淡胸,久筹当世局。
三顾入其心,三分为鼎足。
古人成一事,良繇心所触。
吁嗟炎鼎微,岂非隆中辱。
煌煌帝室英,苦向耕庐告。
感激遂驱驰,此躬安可赎。
当时梁父吟,已作众思录。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元代中书省集贤院任职期间所作,时至正五年(1345)冬。

“南阳有布衣,抱膝本无欲”:这是第一句,点明作者的身世和出处。“南阳”,指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这里泛指汉末三国时代,当时许由是著名的隐士。

“亦惟宁淡胸,久筹当世局”: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作者胸怀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这两句用典。《庄子·让王》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緼也。”《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吕尚,太公渔夫,得仲尼而智愈明。故当仁,不让于师。”《汉书·古今人表》:许由,隐者也。

“三顾入其心,三分为鼎足”:第三句紧接前二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三顾”,指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入其心”是说刘备三次到隆中去找诸葛亮时,把诸葛亮请到家中,与他谈论天下大事;“三分为鼎足”是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古人成一事,良繇心所触”:第四句紧承前二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使诸葛亮立志为国尽忠。“古人”指诸葛亮自己。“心所触”是说诸葛亮之所以成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由于他的志向和抱负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感召。

“吁嗟炎鼎微,岂非隆中辱”:第五句紧承前四句,抒发作者的感慨。“炎鼎”指三国时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魏国最强大。《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杜预注:“推,字子归,晋文公时从晋文公于楚,既还,文公以他官赏之,推辞不拜,遂逃匿不出。”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是“炎鼎微”,即处于弱势地位。“隆中辱”是说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感到耻辱。

“煌煌帝室英,苦向耕庐告”:第六句紧承前四句,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帝室”,指当时的朝廷。“耕庐”指隐居生活。“告”,是说隐居生活并不值得骄傲。

“感激遂驱驰,此躬安可赎”:最后一句紧承前四句,抒发作者的决心。“感激”是说因为刘备的赏识和厚遇,才使自己重新出来做官。“此躬”指自己的身体。“安可赎”是说自己的身体怎能用来赎罪呢?意思是说,即使自己能为国尽忠效命,也不能抵偿以前隐居生活所犯的错误。

这首诗通过作者对刘备三顾茅庐的叙述,表现了自己不为富贵所动、不为权势所屈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