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千家望欲平,风光着处有诗情。
秋灯小榻留孤艇,疏雨寒城打二更。
石自隔河分别界,人将望驿问何程。
同行我亦朝天客,两鬓羞看雪乱明。

诗句解读

1 “舟中” — 这一句直接表明了诗的场景,即诗人在船上。

  1. “暮霭千家望欲平” — 描述的是傍晚时分,远山被薄雾笼罩,如同千家万户都在望着远方的景象。
  2. “风光着处有诗情” — 意味着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人感受到了诗意的情怀。
  3. “秋灯小榻留孤艇” — 秋天的夜晚,一盏灯火在小床上摇曳,而诗人则留在了孤独的小船上。
  4. “疏雨寒城打二更” — 描述了深夜时分,细雨轻轻敲打着寒冷的城门,时间已是深夜的二更天。
  5. “石自隔河分别界” — 石头是河流两岸的分界,象征着自然的分隔。
  6. “人将望驿问何程” — 有人站在驿站,询问从此处到目的地的路该如何走。
  7. “同行我亦朝天客” — 虽然同为旅途中的一员,但诗人自感像是朝见天子的客人一样,充满了期待和自豪。
  8. “两鬓羞看雪乱明” — 诗人对自己的两鬓头发感到害羞,因为头发上落满了雪花,显得明亮而洁白。

译文

暮色渐浓,群山之间云雾缭绕,仿佛每户人家都在遥望。
秋风习习,一盏孤灯在小舟里摇曳;细雨纷飞,寒气逼人,夜已过二更。
石头是江水两边的自然分界线,人们在驿站询问前行之路。
作为同行者,我也像朝见天子的臣子那样满怀期待。
我那白发因雪珠点缀显得格外皎洁。

赏析

此诗以“舟中”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与思考。首句“暮霭千家望欲平”,通过描绘远山和近水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着,第二句“风光着处有诗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美好景色给人带来的诗意感受。第三句“秋灯小榻留孤艇”则通过秋夜的灯火和小舟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孤独却又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则更多地描写了旅途中的情景和心理变化。第四句“疏雨寒城打二更”,通过对细雨和寒城的描绘,传达出旅途的艰辛和夜晚的寒冷。第五句“石自隔河分别界”,则是对自然景物的进一步描绘,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分隔作用。第六句“人将望驿问何程”,则是对人的行为和心态的描绘,反映了旅人们对于行程的关心和期待。

最后两句“同行我亦朝天客,两鬓羞看雪乱明”,则是对整个旅程的总结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期待和自豪,以及对自己白发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旅途的美好和人生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