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花堪忆,江门水背过。
满身都著月,一片未随波。
高倚松为盖,清连竹作窝。
白鸥衔不去,飞入钓鱼蓑。
病中咏梅
陈献章笔下梅花香
诗篇原文
病中咏梅
何处花堪忆,江门水背过。
满身都著月,一片未随波。
高倚松为盖,清连竹作窝。
白鸥衔不去,飞入钓鱼蓑。译文及注释
病中咏梅
何处的花值得我去回忆,江边的水从我身后流过。
身上的衣裳都沾满了月光,而那一片梅花却未曾随着流水漂走。
它高高地靠在松树上当伞盖,清澈的水连着竹子做窝。
白色的鸥鸟也叼不走,飞进了我的钓鱼蓑衣中。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献章的作品。他以病中的闲情逸致,描绘了梅花的坚韧与美丽。首句“何处花堪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江门和水流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怀揣希望的精神风貌。接下来的诗句“满身都著月,一片未随波”,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梅花的孤傲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形象又生动。尤其是最后两句“高倚松为盖,清连竹作窝”,通过对松树和竹的比喻,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陈献章诗歌中的佳作。作者简介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年自号石翁,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他开创了与王阳明并称的“心学”一派,主张“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献章不仅在哲学上有所建树,其诗词作品也颇具特色,如《病中咏梅》等,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见陈献章在病中仍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通过这首《病中咏梅》,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献章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在逆境中保持的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