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疑楚客餐秋菊,不信唐人醉牡丹。
何处木犀香可爱,须君曾到玉台山。
{“注释1:常疑楚客餐秋菊,不信唐人醉牡丹。 何处木犀香可爱,须君曾到玉台山。
注释2:常疑楚客(古代楚国的人)餐秋菊,即怀疑楚国的客人秋天品尝菊花,不相信唐朝的人们喝醉了牡丹花。
注释3:何处木犀香可爱,须君曾到玉台山,意在表达对陈秉常的怀念和赞美,希望他能再次来访,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木犀花。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献章的作品《木犀花下待陈秉常》中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木犀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常疑楚客餐秋菊,不信唐人醉牡丹。 何处木犀香可爱,须君曾到玉台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期望,希望他能够再次来访,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木犀花。”木犀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植物,代表着秋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美好。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植物,将自然美景与友情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这首诗也在情感上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共鸣。”常疑楚客餐秋菊,不信唐人醉牡丹。 何处木犀香可爱,须君曾到玉台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期望,希望他能够再次来访,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木犀花。”这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木犀花的喜爱,希望友人能够亲自来到玉台山,一起感受这份美景带来的欢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