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半夜卷沧溟,杖屦船头候晓晴。
满目寒云吹不散,一帆细雨湿汤瓶。
【注释】
厓山:今属浙江舟山,宋时为抗元名将张世杰和陆秀夫的殉难处。杂诗:即“七绝”,七言古诗。北风:指南宋灭亡后,元军南下时的寒风。沧溟(cāng míng):沧海,这里泛指大海。杖屦(jù zhú):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候:等待。晓晴:天亮时天气放晴。满目:满眼,指眼前。寒云:冷云。吹不散:无法驱散。细雨:小雨。湿汤瓶:沾湿了茶壶等器皿。汤瓶:一种盛酒或水的器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厓山被俘后,于海上飘泊时所作。前两句写自己乘船在海上等候天晴的情状;第三、四句写海上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而生之情。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写海上遇风候晴,这是写实。但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一般的海上遇风候晴,而是借海上遇风候晴来抒写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
“北风半夜卷沧溟”一句中“半夜”表明时间之晚,“卷沧溟”表明风力之大,这都暗示了海上遇风候晴的原因。“半”字既写出了时间的偏早,也写出了海上遇风候晴的突然与意外。
“杖屦船头候晓晴”这句中的“杖屦”表明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体弱,“候晓晴”则表明他此时是在海上候晓晴。从“杖屦”可以看出他的行动不便,而“候晓晴”则说明他是在海上候晓晴,可见他在海上已漂泊了相当长的时间。
“满目寒云吹不散,一帆细雨湿汤瓶”两句,是说海上遇风候晴之后,看到的情景。“寒云”与“细雨”相对,表现了海上风雨交加的景象。“吹不散”和“湿汤瓶”两个词语,都表明了风雨之大。
“满目寒云”与“一帆细雨”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吹不散”与“湿汤瓶”又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这样,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此诗以“候晓晴”三字领起,中间四句皆写海上候晓晴的情景。“满目寒云吹不散,一帆细雨湿汤瓶。”二句对仗工稳,意境开阔。“吹不散”,“湿汤瓶”,都写出了风雨之大。“吹不散”与上句的“寒云”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湿汤瓶”与下句的“细雨”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这样,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此诗以“候晓晴”三字领起,中间四句皆写海上候晓晴的情景。“满目寒云吹不散,一帆细雨湿汤瓶”。二句对仗工稳,意境开阔。“吹不散”,“湿汤瓶”,都写出了风雨之大。“吹不散”与上句的“寒云”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湿汤瓶”与下句的“细雨”相照应,表明了海上遇风候晴后所见的景象。这样,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