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不知名,皎然闺中清。
育雏上庭竹,众鸟不敢凌。
暮雨衔虫归,唤雏雏不应。
以翼覆雏宿,夜久巢屡惊。
小仆极残忍,不眠伺东荣。
扳巢袭其母,母去巢亦倾。
一雏堕地死,二雏尚咿嘤。
平明视竹根,群蚁正经营。
子弱母护之,无母何以生。
呜呜号者死,宛有雌雄情。
入帘逼我枕,为我再三鸣。
此鸟初来巢,卑卑近前楹。
我无害鸟心,人谓此鸟灵。
终焉失所托,此祸将孰惩。
吾甚愧此鸟,感之欲沾缨。
呼奴挞其背,流血非所矜。
再拜谢此鸟,此意何由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感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有鸟不知名,皎然闺中清。
  • “有鸟不知名”表明这只鸟没有明显的特征,因此无法被识别出来。
  • “皎然闺中清”暗示着这只鸟在闺房中的环境显得格外清新和宁静。
  1. 育雏上庭竹,众鸟不敢凌。
  • “育雏上庭竹”表示这只鸟正在庭院里的竹子上孵化它的小鸟。
  • “众鸟不敢凌”则表达了其他鸟类看到这一幕后,都不敢靠近或者侵犯它。
  1. 暮雨衔虫归,唤雏雏不应。
  • “暮雨衔虫归”描绘了一幅夜晚时分,雨水带着虫子回家的场景。
  • “唤雏雏不应”意味着小鸟们似乎没有回应,可能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食物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
  1. 以翼覆雏宿,夜久巢屡惊。
  • “以翼覆雏宿”形象地描述了鸟儿用翅膀覆盖着雏鸟,准备过夜。
  • “夜久巢屡惊”反映了在夜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是其他鸟类的干扰),鸟儿的巢穴经常感到不安。
  1. 小仆极残忍,不眠伺东荣。
  • “小仆极残忍”形容那些负责照顾雏鸟的小仆人极其残忍,他们对待雏鸟的行为让人难以忍受。
  • “不眠伺东荣”表明这些小仆人为了守护他们的“财产”,整晚都在守候。
  1. 扳巢袭其母,母去巢亦倾。
  • “扳巢袭其母”描绘了有人试图扳动巢窝来捕捉小鸟的母亲。
  • “母去巢亦倾”说明了因为母鸟离开,巢窝也随即倒塌。
  1. 一雏堕地死,二雏尚咿嘤。
  • “一雏堕地死”描述了其中一个幼鸟从巢中掉出,不幸死亡的情况。
  • “二雏尚咿嘤”则描写了另外两只幼鸟仍然在啼哭,尽管已经失去了一个兄弟姐妹。
  1. 平明视竹根,群蚁正经营。
  • “平明视竹根”可能意味着黎明时分,作者起床后观察竹子根部的情景。
  • “群蚁正经营”描绘了一群蚂蚁正在忙碌地搬运食物,暗示着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和努力。
  1. 子弱母护之,无母何以生。
  • “子弱母护之”表达了雏鸟年幼无力自我保护,需要母亲保护的情形。
  • “无母何以生”强调如果没有母亲的呵护,雏鸟就无法生存下去。
  1. 呜呜号者死,宛有雌雄情。
  • “呜呜号者死”可能是指那些因为哀鸣而死去的幼鸟,它们的声音充满了悲伤。
  • “宛有雌雄情”则表达了这种声音中蕴含的情感,如同雌性和雄性之间的呼唤。
  1. 入帘逼我枕,为我再三鸣。
  • “入帘逼我枕”描绘了幼鸟进入作者的卧室,并一直叫到作者的枕头上。
  • “为我再三鸣”强调了作者被这些幼鸟持续不断的声音打扰到了无法入睡。
  1. 此鸟初来巢,卑卑近前楹。
  • “此鸟初来巢”表明这只幼鸟刚刚开始筑巢,非常小心谨慎。
  • “卑卑近前楹”描述了幼鸟靠近屋前的柱子筑巢的情景,体现了它们的谨慎和对环境的适应。
  1. 我无害鸟心,人谓此鸟灵。
  • “我无害鸟心”表达了作者对这只幼鸟并无恶意,只是出于同情。
  • “人谓此鸟灵”则反映了人们认为这只幼鸟具有某种神奇的特质。
  1. 终焉失所托,此祸将孰惩。
  • “终焉失所托”表达了幼鸟最终失去栖息之地的悲哀。
  • “此祸将孰惩”则询问这样的灾难将会由谁来承担或纠正。
  1. 吾甚愧此鸟,感之欲沾缨。
  • “吾甚愧此鸟”表达了作者对这只幼鸟深深的愧疚之情。
  • “感之欲沾缨”则描绘了作者被这种情感所触动,以至于想要沾湿自己的衣襟表达歉意。
  1. 呼奴挞其背,流血非所矜。
  • “呼奴挞其背”展示了一种暴力行为,可能是为了惩罚这只幼鸟。
  • “流血非所矜”意味着即使造成了流血的结果,作者也并不觉得这是值得骄傲的。
  1. 再拜谢此鸟,此意何由平。
  • “再拜谢此鸟”表达了作者再次向这只幼鸟道歉的心情。
  • “此意何由平”则询问如何能够平息这种内疚感和愧疚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幼鸟的生命周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责任和同情的反思。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