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有常性,水湿而火燥。
在人无常情,所恶变所好。
昨日见其恭,今日见其傲。
蔓草轻芝兰,清源亦黄潦。
世情每如斯,聊为行者告。
【注释】
1.在物有常性,水湿而火燥: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属性。“有常”指有其固定的属性,“性”即本性;“水湿”喻水性,“火燥”喻火性。
2.在人无常情,所恶变所好:在人性上有不固定的情感,厌恶的东西会转化为喜欢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所好”指喜欢的东西。
3.昨日见其恭,今日见其傲:昨天看见他恭敬,今天看见他很傲慢。“见其恭”指看到某人谦恭的样子,“见其傲”指看到某人傲慢的样子。
4.蔓草轻芝兰,清源亦黄潦:像蔓草一样轻浮,又如芝兰那样高洁。“蔓草”比喻轻薄的人,“芝兰”比喻高洁的人。“清源”指清明的源头,“黄潦”指污浊的溪流。
5.世情每如斯,聊为行者告:世间人情就是这样,姑且告诉那些远行的人吧。“世情”指世俗之情,“行者”指远行之人。这里用典,意在告诫远行之人应谨慎行事。
【赏析】
《送李世卿还嘉鱼五首》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物喻人,通过对比,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和世事的无常变化。
其一开篇即点明题旨:“在物有常性”,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属性,“水湿而火燥”,即水性与火性。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概括,人性既有善良之性,也有邪恶之性;既有温顺之性,也有傲慢之性。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诗人笔锋一转,从人过渡到物:“在人无常情,所恶变所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常态,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波动,从恶变善、从卑下变高尚。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昨日见其恭,今日见其傲。”这句诗通过对过去和现在两种不同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转变过程。从谦恭到傲慢,这种转变往往源于内心的贪婪和欲望的膨胀。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第四句:“蔓草轻芝兰,清源亦黄潦。”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两面性。蔓草虽然轻薄,但却能扎根于土地;芝兰虽为高洁之物,却也可能被泥沙污染。这句话既表达了对事物的客观评价,也暗示了对人性善恶的警示。
最后一句:“世情每如斯,聊为行者告。”这句诗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世事如同蔓草和芝兰一样,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同时,诗人也借此向远行之人发出警告,提醒他们要谨慎行事,以免陷入困境。
整首《送李世卿还嘉鱼五首》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其语言简练、含义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