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孙路,而今草已黄。
还家对乡里,拂面有繁霜。
磊落生高兴,萧条免慢藏。
浮家皆信美,回首暮川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阅读题干中“诗句”“译文”“注释”等关键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①“昔日王孙路,而今草已黄。还家对乡里,拂面有繁霜。”此二句写诗人归途中所见景物。昔日的大道,如今已是满地枯草,一片萧瑟,令人不胜今昔之感;而当诗人回到家乡之后,面对熟悉的环境,更觉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草已黄”和“拂面有繁霜”是关键信息,其中“黄”字写出了秋色萧瑟,“霜”字写出了天气寒冷,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同时这两句诗也点明了诗人归途中所见的景象,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②“磊落生高兴,萧条免慢藏。”“磊落”意为坦荡、开朗。诗人用两个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依然能保持一种坦荡、开朗的心情;另一方面,那些因世道艰难变得颓废的人则不免要隐藏起自己的心性,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看法,也表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磊落”与“潦倒”是关键信息,其中“潦倒”意为不得志,落魄不堪。

③“浮家皆信美,回首暮川长。”这句中的“浮家”指随波逐流、飘泊不定的游子,“信”是相信的意思。诗人说那些漂泊不定的人们,都相信世间有美好的事物。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那些飘泊在外的游子们,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观点:他不相信世间有真正的美好,只看到眼前的苦难。“信美”与“浮家”是关键信息,其中“浮家”即“漂泊”,是关键信息,“信美”即“相信美好”,是关键信息,“浮家”与“信美”是反义词,“信美”与“浮家”是反义词。

【答案】

感秋四十首

昔日王孙路,而今草已黄。

还家对乡里,拂面有繁霜。

磊落生高兴,萧条免慢藏。

浮家皆信美,回首暮川长。

译文:

当年长安路上的车马络绎不绝,现在却只有黄草丛生。

回家见到故乡的亲人,脸上却有被冷风吹过的雪花。

我坦荡乐观,因此心情舒畅;而我那因世道艰难而变得颓废的朋友们,却不免要隐藏起他们的心灵。

那些随波逐流、飘泊不定的人们,都相信世间有美好的事物。

然而回首往昔,我却感到黄昏之路越来越远。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每联两节,共八句。前两联描写作者归途所见之景;后两联则抒写作者内心之慨。

开篇二句写诗人归途中所见景物。当年长安路上车马如梭,人海茫茫;而今却只见枯草遍地,一片荒凉凄清。“昔日”和“而今”形成强烈对比,衬托出诗人的悲苦之情。颔联两句写诗人回到家后的感受。诗人面对故土、故亲,心中难免涌起一股思乡情绪。然而,这种思念又常常被眼前之景所打断,使得思绪更加纷乱。“拂面”、“繁霜”都是关键信息,它们分别描绘了风和雪的景象,暗示了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这些自然景象的变化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还为下文的抒情增添了一层色彩。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叹之情。诗人认为自己尽管身处乱世,但却能够保持一种坦荡、开朗的心情;而那些因世道艰难而变得颓废的人们则不免要隐藏起他们的心灵,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看法,也表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其中“磊落”与“潦倒”是关键信息,它们分别表示坦荡开朗和颓废消沉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只有保持一颗坦荡、开朗的心才能面对人生的风雨变幻;而那些颓废消沉的人则会因此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这样的对比和反思让诗作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取向。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展望。他认为那些随波逐流、飘泊不定的人们都相信世间有美好的事物;然而回首往昔,他却感到黄昏之路越来越远。这里的“回首”和“暮川”都是关键信息,它们分别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回忆。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和不安。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这首诗通过对归途所见之景的描写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启示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