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各自飘,折简不烦招。
知有五千字,来从丁卯桥。
埋名已东郭,访古尚南朝。
想借天人供,禅房慰寂寥。
注释:
客长兴时京口李司直自卞山买舟相寻 —— 客人在长兴的时候,是京口的李司直自己从卞山买了船来找诗人。
浮萍各自飘,折简不烦招。 —— 浮萍各自漂流,不需要写信去邀请,因为已经找到了他们。
知有五千字,来从丁卯桥。 —— 知道有五千个字,是从丁卯桥来的。
埋名已东郭,访古尚南朝。 —— 把名字埋在东郭(地名),访问的是南朝(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的南面)。
想借天人供,禅房慰寂寥。 —— 想要借用天上和人间的供品,在禅房中安慰自己寂寞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客长兴时京口李司直自卞山买舟相寻”,写朋友远道而来,相见于卞山之滨。这两句诗以“浮萍”“折简”两个形象比喻,生动地刻画出了好友远道而来的情境。而诗人与友人的交往,也正如这浮萍一样,虽然相聚却终究要分离,所以“浮萍各自飘”一句,更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也暗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和惆怅。
第二联“知有五千字,来从丁卯桥”,诗人以“浮萍”、“折简”的形象比喻,描绘出了他和朋友见面的情景。这句诗中的“五千字”,既指书信的内容,又隐含了友情深厚之意。而“丁卯桥”,则是指朋友来访的地点,诗人通过这个地点,将朋友的到来定格在了记忆之中。
第三联“埋名已东郭,访古尚南朝”,诗人用“东郭”和“南朝”两个历史名词,巧妙地将朋友来访的时间、地点定格在了历史记忆中。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更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追求。这种追求,使他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最后一句“想借天人供,禅房慰寂寥”,诗人以“天人供养”和“禅房”两个意象,将内心的孤独、迷茫和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和追求,希望通过修行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运用,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