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高高幸得攀,法筵开在水云闲。
好教大众为禅侣,方许兹乡号佛山。
一马自天无不踏,五羊馀石亦非顽。
谁能洗发摩尼色,供与吾师系衲还。

诗句释义:

  1. “龙象高高幸得攀” - 龙象指的是佛教中的龙和象,此处可能象征着禅师的高超境界或威严之象。龙和象都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龙代表智慧和力量,而象则代表稳重与慈悲。诗人通过使用这两个词,表达了对禅师的崇敬之情,认为禅师如同龙象一般,不仅智慧深邃,而且有着令人敬畏的力量。同时,“幸得攀”也暗示了诗人对禅师的感激之情,认为自己能够有幸接近禅师,学习佛法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2. “法筵开在水云闲” - “法筵”指的是佛教中的法会或讲经场所,是僧侣们聚集讲经说法的地方。“水云闲”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仿佛水面上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诗人用“水云闲”来形容法筵,可能是为了表达法筵的宁静和自由氛围,同时也寓意着禅师讲经说法的方式非常自然、不受拘束。
  3. “好教大众为禅侣” - “禅侣”指的是与佛教修行相伴的人,也就是佛教徒。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希望成为禅师的同伴,共同修行的愿望。他认为,通过亲近禅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法,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这里的“大众”则是指所有的僧侣和信徒,诗人希望他们也能与禅师一同修行,共同追求佛教的真谛。
  4. “方许兹乡号佛山” - “兹乡”指的是这个地方或这个群体。“号”则是尊称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地方或这个群体的特殊情感,认为只有在这个群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佛山”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别称,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佛教圣地。诗人通过称呼这个地方为“佛山”,表达了对这个圣地的特殊敬意。
  5. “一马自天无不踏” - “一马”可能是指一位骑马的僧人,也可能是比喻佛法无边无际。“自天”表示从天上降临下来,强调其重要性和普遍性。“无不踏”则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佛法的痕迹。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法无处不在的认识,认为佛法不仅存在于佛经中,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6. “五羊馀石亦非顽” - “五羊”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指代某种特定的事物。“馀石”表示剩下的石头,可能是指寺庙内的残石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只是剩下的石头,也有其价值。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事物的包容和接纳的态度,认为即使是看似普通的事物,只要用心观察,也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
  7. “谁能洗发摩尼色” - “摩尼色”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清净之色。“洗发”可能是指洗净内心的杂念或烦恼。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的理解和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净化内心,才能真正地接近佛性。这里的“谁能洗发”是一个反问句,实际上是诗人在寻求答案。
  8. “供与吾师系衲还” - “供”在这里有供奉、供养的意思。“吾师”指的是禅师本人。“系衲还”可能是指将衣物或物品送给禅师作为供养。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与禅师交流的期待和愿望,希望通过供养禅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诲和指点。这里的“系衲还”是一个动作描述,诗人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虔诚之心。

译文:
山子禅师还宝峰经佛山作诗纪事
龙象高高在上值得攀登,法筵开在清澈的水云间。
愿让大众成为我的修行伴侣,才允许此地名为佛山。
一匹白马能穿越无阻碍,五羊石碑也不显得笨重。
谁能洗净头发的摩尼色,献给吾师系住的衲衣回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山子禅师的诗作。首句以龙象比禅师之高深,意指禅师的修为如龙象般崇高。第二句描述了禅师讲经说法的环境——水清云淡,意指禅师的道场宁静祥和。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尊敬与渴望,希望成为禅师的同修。第四句表明只有在这里(即禅师所在的佛山),才配被称为佛山。第五句通过“一马”与“五羊”两个比喻,赞美了佛法的无边无尽以及即使是不起眼的石头也有其价值。第六句进一步强调了对事物的包容性和接纳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洗净头发的摩尼色?”并以此询问禅师是否有更多的教诲和指引。整首诗充满了对禅师的敬仰之情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