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有深趣,泠然秋露中。
却尘能绝径,泛碧不因风。
粉落争枝鸟,烟清篆叶虫。
军持何用借,无净本来同。
【注释】
洗竹:指竹子在秋天露水打湿后,经过霜露的洗涤,显得格外洁净、挺拔。
泠然:凉爽的样子。
却尘:远离尘土。
绝径:断绝道路。
粉落:花落。争枝鸟:与树枝争食的鸟儿。
篆叶虫:篆刻的树叶上的小虫子(篆刻是古代雕刻印章的技术)。
军持:兵器。
无净本来同:没有杂质,本来就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竹子在秋风中经露洗过后更加清秀挺拔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首句说“洗竹有深趣”,即竹经露水洗过之后,显得十分清新可爱,这一句以景语入笔,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点出了“洗竹”的特点,即经露水洗过以后,竹子变得清凉无比,仿佛置身于秋露之中,使人觉得它特别爽朗宜人。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进一步描写洗竹的神态和风致。“却尘能绝径”,意思是说竹子远离尘嚣,而且能够使道路断绝。一个“绝”字,突出了竹子的清洁、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品质;“泛碧不因风”,则又进一步写竹子不受外界风力影响,始终保持着碧绿的颜色,表现出竹子的坚强意志与独立精神。五、六句写风吹过,竹叶纷纷落下,落在树上争食的鸟儿身上,落在篆刻树叶的小虫子身上。这里既表现了竹子的生命力旺盛,又表现了它的清雅高洁。七、八句写竹枝上结满了露珠,使得兵卒们手中的兵器失去了光泽;而那没有受到玷污的竹子,却依然保持着它的本色。最后两句,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提出“何用借”,说明竹子不需要借助什么才能保持它的本色。结尾处“无净本来同”一句,既是对前面各句的总结,也是对整首诗歌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