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君王丈二殳,人人能说扫穹庐。
防边谁上方城略,筹国曾无平准书。
四出征兵飞赤白,再言加赋算锱铢。
东夷未靖中原动,只恐殷忧不易除。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性学习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然后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最后再进行赏析。
“未得君王丈二殳”,丈二殳是长矛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获得君王的丈二长矛,即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殳”读shū),这里指没有取得战斗的胜利。
“人人能说扫穹庐”,穹庐是指蒙古包,穹庐是蒙古人的居所。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会说扫平蒙古人的居所。
“防边谁上方城略”,“方城”指方形的城墙,这里是说谁能防御敌人的进攻。“筹国曾无平准书”,筹国是谋划国家的意思,平准书是指汉武帝时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意思是筹划的国家从来没有实施过这样的经济政策。“筹国”与“方城”相照应,意思是筹划国家却无法防御住敌人。
“四出征兵飞赤白,再言加赋算锱铢”,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处征兵,使得士兵疲于奔命;再谈论增加赋税,计算到极小的单位也不过如此。
“东夷未靖中原动,只恐殷忧不易除”,这句话的意思是东夷还没有平定,中原地区就会动荡不安,我担心这难以很快消除。
【答案】
译文:
我没有获得君王的丈二长矛,
人人都会说扫平蒙古人的居所。
筹划国家却无法防御住敌人,
四方征讨使士卒疲惫不堪。
四处征兵使得士兵疲于奔命;
再谈论增加赋税,计算到极小的单位也不过如此。
东夷还没有平定,中原地区就会动荡不安,
我担心这难以很快消除。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0年)夏秋之际,作者因对元廷征伐东夷不力而发愁。全诗共五句,前四句写征讨不捷,百姓疲苦;后一句写东夷未平,中原动乱,担忧难安。
首联两句,写自己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人人皆知。诗人把“未获”二字放在前面突出其结果,以强调语气。“未获”二字还点出了诗人失意的原因。
颔联两句,写筹划国家却无法防御住敌人。“筹国”与“方城”相照应,意思是筹划国家却无法防御住敌人。诗人在这句诗中用典,以汉代的汉武帝为榜样,表达了他希望国家强大,抵御外患的愿望。
颈联两句,写四处征兵使得士兵疲于奔命;再谈论增加赋税,计算到极小的单位也不过如此。诗人在这里用反语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他们只知道征收赋税,却不知道如何去治理国家。
写东夷还没有平定,中原地区就会动荡不安,我担心这难以很快消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他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