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多,秋水波,行人击汰归山阿。朝辞凤凰台,夕宿蒲苇中。
月照江流白,霜催山叶红。征途已萧瑟,鸿雁互西东。
行看洞庭树,远在烟生处。结庐枕山石,时时戴云雾。
未种鹿门田,岁月奄已暮。山中九月甘菊黄,山家美酒郁金香。
苍松荫地百尺长,好呼仙客行羽觞。速弦柱促,玄鹤为我舞,长歌紫芝曲。
拂袖还沾陇上霞,著书应长门前竹。竹叶何青青,霞光何盈盈。
辟谷饵金石,凌虚蹑太清。灵岩瀑布日夜悬,下有野雉雊远田。
林间仿佛白玉童,双吹铁笛上青天。林屋之山清且虚,为问瑶草今何如?
湖上若逢双鲤鱼,烦君惠我尺素书。

【译文】

秋风萧瑟,秋水波光粼粼。行人击汰归山阿。早晨离别凤凰台,晚上栖宿在蒲苇中。

月光照江流白,霜催山叶红。征途已萧瑟,鸿雁互西东。

行看洞庭树,远在烟生处。结庐枕山石,时时戴云雾。

未种鹿门田,岁月奄已暮。山中九月甘菊黄,山家美酒郁金香。

苍松荫地百尺长,好呼仙客行羽觞。速弦柱促,玄鹤为我舞,长歌紫芝曲。

拂袖还沾陇上霞,著书应长门前竹。竹叶何青青,霞光何盈盈。

辟谷饵金石,凌虚蹑太清。灵岩瀑布日夜悬,下有野雉雊远田。

林间仿佛白玉童,双吹铁笛上青天。林屋之山清且虚,为问瑶草今何如?

湖上若逢双鲤鱼,烦君惠我尺素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与隐者相别,并赠以《还山行》诗。诗的开头写隐者归来的情景:秋风多,秋水波光粼粼,行人击汰(击水)归山阿。这里用“秋风”、“秋水”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点出时令。“行人击汰归山阿”,既写隐者的归来,也是诗人对隐者的祝福。接着写隐者离去凤凰台,夜宿蒲苇中。这里用“朝阳”、“夕宿”点明时间。“朝辞凤凰台,夕宿蒲苇中”,是诗人与隐者分别时的一幕情景。“月照江流白,霜催山叶红。”这是诗人离开隐者以后写的景色。江流白、山叶红,都是秋色,都与隐者归山有关。这样写,不仅使诗的意境更加优美,而且也使诗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下面写隐者的生活:“征途已萧瑟,鸿雁互西东。”这是隐者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未种鹿门田”四句写隐者隐居生活的乐趣。鹿门田,即隐者所居之田。这里用“未种”、“岁月奄已暮”、“山中九月甘菊黄”、“山家美酒郁金香”等景物描写,表现了隐者归隐后生活的美好。这四句中“未种”与“岁月奄已暮”,形成强烈的对比。“未种”与“岁月奄已暮”是诗人离开隐者时看到的景致;而“山中九月甘菊黄”是隐者归隐后所看到的景致。“未种”与“岁月奄已暮”是凄凉的,而“山中九月甘菊黄”则是美好的。这一反一正,更突出了隐者归隐后生活的美好。“辟谷饵金石,凌虚蹑太清。”这是隐者归隐后的生活情趣。“辟谷”,“凌虚”“蹑太清”,都是道家修炼的内容。这里用“辟谷”“饵金石”来表明隐者修道的目的。“灵岩瀑布日夜悬”,这是写隐者所在之地的景观。“下有野鸡啼远田”,这是写隐者所在之地的生态环境。“林间仿佛白玉童”以下八句是写隐者的形象和生活。这里用“仿佛”来表现隐者的形象,既神秘又真实,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双吹铁笛上青天”,是隐者吹笛子的样子。“林屋之山清且虚”,是说隐者居住的山清且虚。“为问瑶草今何如”,是说隐者的住所周围还有没有像瑶草一样的地方。“湖上若逢双鲤鱼,”是说隐者如果到湖上游玩,会有什么奇遇。“烦君惠我尺素书”,是说请隐者给作者带来书信。全诗写隐者的生活,从他归隐开始,一直到他的隐居生活结束,最后又回到他与隐者分别时的情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诗中写景状物,形象鲜明生动;写人叙事,真切感人;抒情言志,含蓄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