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临朱明,理策还自支。
登高自林麓,因得穷幽奇。
二楼标石丛,一桥跨水湄。
罗山屹中天,浮山郁相持。
四百三十峰,罗列如诸儿。
夜来仙乐鸣,呼童酌清卮。
萝月映孤岑,山风搴薄帷。
须臾海色动,万国迎朝曦。
因思孔圣没,岂有长夜时。
起视庵之前,寸心空自悲。
西北尚浮云,东南日茧丝。
所愿答升平,功业愧未熙。
倘遂营丹砂,来寻鹿与麋。
怆然别羽客,且结汗漫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日庵的所见所感。首先,“秣马临朱明,理策还自支”描述了作者准备出发的情景,秣马是指为出行做好准备,临朱明是指太阳即将下山,而理策则暗示着作者整理好自己的行装,准备出发。

“登高自林麓,因得穷幽奇”表达了作者登上山顶后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震撼,登高则意味着作者站在山巅之上,林麓指山林之中的小道,穷幽奇则表示这里的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二楼标石丛,一桥跨水湄”描述了作者看到的两座山峰上布满了岩石,一座桥横跨在河流的两岸。这里的石丛和水湄都是大自然的美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诗句中,“罗山屹中天,浮山郁相持”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形态,罗山和浮山分别指的是两座山峰,它们屹立在天空中,互相支撑。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让人心生敬畏。

接着是“四百三十峰,罗列如诸儿”,这句话描述的是山峦叠嶂,山峰众多的景象,如同一群孩子一般排列整齐。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让人感到宁静和安详。

最后两句诗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夜来仙乐鸣,呼童酌清卮。萝月映孤岑,山风搴薄帷。”夜幕降临时,仙乐悠扬,作者召唤童仆斟酒畅饮,月光照耀着孤独的山峰,山风吹动着轻纱帐帘。这几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的饮酒赏月情景,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

作者通过描绘日庵周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国家和社会的思考。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深沉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