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塞马嘶华月,南下天兵驻此滨。
椎髻扫除施冕弁,江津莫错比河津。

【注释】

1.六合:即六合门,位于今南京市中华门外。

2.塞马嘶华月:指塞外边地的战马在月下奔驰,发出凄厉的嘶叫声。

3.南下天兵驻此滨:指南朝军队南下至此。

4.施冕弁:戴帽子,这里指古代汉族官服,冠上加有帽沿,形如“弁”。

5.江津莫错比河津:指长江之渡口与黄河之渡口不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伐前写的一篇纪行诗。诗中通过描述南北两军渡江时的景象,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土的心情。

首句“百年塞马嘶华月”,描绘的是塞外边地战马在月下奔驰的情景。这里的“塞马”指的是边疆的战马,而“嘶华月”则形容它们在月光下奋力奔跑的雄姿,形象地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气概。

颔联“南下天兵驻此滨”,则是写南朝的军队南下至此,驻扎在六合门附近。这里的“南下天兵”指的是南朝军队,而“驻此滨”则表明他们在此地暂时停留,准备继续南下。

颈联“椎髻扫除施冕弁,江津莫错比河津”,则是说南朝军队中的官员们正在整顿仪容,穿上官服,准备过江作战。这里的“椎髻”是指南方人的发式,而“施冕弁”则是指戴上帽子,形如“弁”。“江津莫错比河津”则是说这些官员们在渡河时不要混淆了渡口的位置,以免误入歧途。

尾联“六合观”则是诗人在六合门附近的一座观景台上眺望江南江北的景象。这里的“六合”既指南北,又指天地四方;“观”则是指观景台。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百年塞马到南朝天兵,再到椎髻扫装的官员们,最后到达六合观这一观景台,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北伐战争胜利的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