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清庙诗,暮作明堂赋。
赋剪秋空云,诗濯锦江露。
织成文绮霞,挂在珊瑚树。
声价比南金,光耀掩大璐。
缄之赠所知,无媒得君路。
从兹失颜色,飒如枯蓬暮。
遂令弃中衢,咄嗟谁复顾。
杨意若可逢,薄言一往愬。

【注释】

1.杂诗:一种诗体,不拘于一定的格律和韵部,内容比较自由。二十首:指《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至第二十首。

2.清庙诗:即宗庙祭祀用的诗歌,用来颂扬先王的功德。

3.明堂赋:即《明堂诗》,用来歌颂明堂建筑宏伟壮丽。

4.秋空云:秋天天空中飘浮的白云。

5.锦江露:比喻晶莹清澈的美玉之水,这里指织成的云霞像美玉一样美丽。

6.文绮霞:用彩色丝线织成的美丽云霞。

7.珊瑚树:珊瑚树枝繁叶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女子。

8.南金:南方出产的黄金。

9.大璐:指珍贵的珍珠。

10.缄(jiān)之:缄,封;缄之,指密封。赠所知:送给知己朋友。

11.无媒:没有什么媒介或桥梁。

12.失颜色:失去往日的风采或光彩。飒(sà):形容草木随风摇摆的样子。

13.弃中衢(qú):抛弃在中间的路上,指抛弃世俗名利的诱惑。

14.咄嗟(duō jiē):呵叱声,表示生气、恼怒的样子。

15.薄言:轻快地说话。一往:一直向前,毫不犹豫。

16.杨意若可逢:如果遇到像杨柳一样柔弱的女子。

17.薄言:轻慢地说话。一往:一直向前,毫不犹豫。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士人因才华出众而受到赏识,得到知音后得意忘形,但最终却因失去自我而遭冷落。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这位士人得到赏识的情景以及他得意忘形的情形;下半部分写他因失意而遭到冷遇,最后孤独地离去。全诗运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怀,抒发了一种人生无常之感。

第一联,诗人以“清庙诗”和“明堂赋”为喻,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是为了颂扬先王的功绩,表达了自己对先王的怀念之情。

第二联,诗人以“秋空云”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写作时的心情状态——他像秋天的天空一样高远,像云朵一样飘逸自如,充满了豪情壮志。

第三联,诗人用“锦江露”来形容自己创作的诗歌之美,如同晶莹剔透的美玉一样美丽。

第四联,诗人以“文绮霞”为喻,赞美了自己所创造的诗歌之美,如同五彩斑斓的云霞一般绚丽多彩。

第五联,诗人用“珊瑚树”来比喻自己的才学之美,暗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第六联,诗人用“南金”来形容所追求的理想的价值,表达了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第七联,诗人用“大璐”来比喻自己所拥有的才华与智慧,暗示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第八联,诗人以“缄之赠所知”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珍视与感激之情。然后以“无媒得君路”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渴望与向往。接着以“从兹失颜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失望与沮丧之情。最后以“飒如枯蓬暮”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无奈与感慨之情。

第九联,诗人以“遂令弃中衢”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无奈与失望之情。然后以“咄嗟谁复顾”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遗憾与哀叹之情。最后以“杨意若可逢”表达了自己对于再次遇到知己好友的期待与憧憬之情。

第十联,诗人以“薄言一往愬”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思念与牵挂之情。然后以“一往”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好友的忠诚与执着之情。最后以“薄言”为收尾,强调了自己的真诚与坚定之心。

整首诗通过比兴手法,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知己好友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