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临头耳更聪,忽惊枕上话生风。
苍蝇儆夜君知否,顿觉蚊蠓亦化工。

【解析】

  1. “老夫临头耳更聪”一句,字面理解是说“老夫”面对问题时,头脑特别清醒,听觉也特别灵敏。实际上,这两句诗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夫”比喻为一位能听到蚊虫叫唤的老翁,从而表现出诗人在听到蚊响之后,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的机敏与聪慧。2. “忽惊枕上话生风”一句,字面理解是说“老夫”在听到蚊声后,感到十分惊讶,仿佛蚊子在枕边低语,声音竟然如此清晰。但实际上,这句诗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枕边的蚊声比作是蚊子在低语交谈,生动地写出蚊声的细微和蚊子的机敏。3. “苍蝇儆夜君知否”一句,字面理解是说“老夫”在听蚊声之后,联想到蚊子的叮咬,进而想到了苍蝇的嗡嗡叫声,似乎也在告诫人世间的一切事物。但实际上,这句诗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苍蝇的嗡嗡声比作是在夜晚中警示世人的警钟,形象地描绘出了蚊子与苍蝇之间的相互警示关系。4. “顿觉蚊蠓亦化工”一句,字面理解是说“老夫”听清了蚊虫的鸣声以后,顿时觉得蚊子与蜜蜂都是自然界中的工匠。但实际上,这句诗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蚊子与蜜蜂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蚊子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译文:我面对问题时头脑特别清醒,听觉也特别灵敏,忽然间听到蚊儿的叫声,犹如在枕边低语,声音竟然如此清晰。我突然想到苍蝇的嗡嗡声,也像是在夜间警示世人的警钟,让我顿觉蚊子与蜜蜂都是天然界的工匠。赏析:这首诗是写老翁在听到蚊虫叫声之后,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联想到苍蝇、蚊子等生物的鸣叫,从中感悟到自然世界万物之间相互提醒的关系。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