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水秋堪掬,频来五两轻。
岂知魏胜垒,欲化李陵城。
苦口吾同泽,甘心彼丧名。
张陈千古恨,谁更负今盟!
瓯行志慨三首
瓯水秋堪掬,频来五两轻。
岂知魏胜垒,欲化李陵城。
诗句“瓯水秋堪掬,频来五两轻”,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瓯江水波的轻抚与清澈。诗人用“五两”形容水的清凉和轻盈,如同古人对江南的温婉情致。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描写,更是对一个季节、一个地点的情感寄托。
岂知魏胜垒,欲化李陵城。
接下来的两句“岂知魏胜垒,欲化李陵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反思。这里的“魏胜垒”和“李陵城”分别象征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前者可能指的是北魏的堡垒,后者是李陵被俘后的境遇,两者都被用来比喻当前的困境或挑战。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一种悲壮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对未来可能的担忧。
苦口吾同泽,甘心彼丧名。
诗中的“苦口吾同泽,甘心彼丧名”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里的“苦口”和“甘心”都是比喻表达,一方面意味着自己愿意承受艰辛(苦口),另一方面却甘愿放弃名声(甘心)。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在坚持信念与追求个人名誉之间的挣扎。他选择坚守信仰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张陈千古恨,谁更负今盟!
最后两句“张陈千古恨,谁更负今盟!”则将视角拉回现实,表达了对历史的遗憾以及对未来的承诺。这里的“张陈”、“负今盟”均涉及历史事件的回顾或评价,而“千古恨”则是指那些无法弥补的历史伤痕。诗人通过这样的结尾,不仅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的必要性,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承诺和期望,希望自己能够不负历史的期望,继续为正义的事业奋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瓯江秋景的描绘,引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以及对个人信仰的坚守。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