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云半壁倚中流,天劈东南形胜收。
铁瓮潮函飞鹫岭,牙樯影撼浴龙洲。
画江何代空鼍鼓,横海今来驻虎斿。
咫尺金陵王气在,可能瞻扫问松楸?
【注释】:
同定西侯登金山,以上游师未至。遂左次崇明二首:指元军占领南京后,朱元璋的部队因粮草匮乏而不得不退守长江以南的崇明岛。
割云半壁倚中流,天劈东南形胜收。铁瓮潮函飞鹫岭,牙樯影撼浴龙洲。画江何代空鼍鼓,横海今来驻虎斿。咫尺金陵王气在,可能瞻扫问松楸?
【赏析】:
这首诗是朱元璋在被元军包围后被迫撤退,退到崇明岛上写的诗。诗中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的“咫尺金陵王气在”,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爱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关注。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律形式,四句一韵,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以“山”为主题,通过对崇明岛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崇明岛的地势和自然景观。“割云半壁倚中流”,描绘出了崇明岛险要的地形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天劈东南形胜收”则进一步强调了崇明岛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诗的后三句转向了对家乡的情感抒发。“铁瓮潮函飞鹫岭”一句,用“铁瓮”比喻崇明岛的军事防御设施,“飞鹫岭”则是对崇明岛的另一种称呼。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崇明岛地图。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画江何代空鼍鼓”,意指过去的崇明岛没有战争,只有和平;“横海今来驻虎舟”,则表明现在的崇明岛成为了元军的临时营地。这两句话既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崇明岛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