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惜春宵未可淹,天留倒景上元添。
灯毬前度何时再?
箫鼓平分此夜兼。
灵雨故迟桃李候,春风仍入柳梅占。
不愁晓箭相催急,只恐金吾令已严。

【赏析】

此诗为元代诗人刘辰翁的《闰元宵》。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潮州途中。诗人在元宵节之夜,面对满城灯火,感慨万千。诗中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国事的关心及对自己遭际的不平。全诗语言平易浅近,风格清新自然,是一首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开头两句:“每惜春宵未可淹,天留倒景上元添。”意思是说:每逢春天的夜晚,我都惋惜不能延长它(即元宵节),因为上天故意让明月多照几日。“每”字点出诗人每逢这个节日都会感到遗憾,而“天留倒景”,则说明元宵节的月亮格外明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元宵佳节的喜爱之情和对时局的不满。

“灯毬前度何时再?”“毬”通“元宵”。这句诗的意思是问: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这样的元宵佳节?“灯毬”指元宵节的灯火。“何当”就是什么时候能再这样,诗人渴望着这种美好的景象能够重现。

接着两句:“箫鼓平分此夜兼。”箫鼓声与月光交相辉映,使整个夜晚显得更加和谐宁静。“箫鼓”泛指各种乐器的声音,这里用得非常贴切。“平分此夜”,意味着箫鼓声与月光共同构成了这个夜晚的美好氛围。

“灵雨故迟桃李候,春风仍入柳梅占。”意思是说:虽然天上的雨水来得较晚,但桃花和李花却依然能够按时开放,而春风也依然能够吹拂到柳树和梅花身上。“灵雨”指及时的雨水,“桃李”泛指春天的花朵。“东风”指春风。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和留恋之情。

“不愁晓箭相催急,只恐金吾令已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怕早晨的钟声催促着我赶快上路,只怕朝廷颁布的禁令已经十分严格了。“晓箭”是指清晨的报时声音,“催”意为催促。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朝廷政令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注释】

每:每当;留:留滞;倒景:指月亮偏西,月色暗淡。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亦为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夜。唐宋以来有观灯游赏的风俗。

灯毬:元宵节燃放的彩灯。

天留倒景,上元添:天意留下明月照耀大地。

箫鼓:乐器名。

灵雨:及时雨,比喻好时机或好运气。

桃李:指春天的花木,常用来比喻贤才。

春风:春天的暖风,常用来比喻和煦的春意或美好的时光。

不愁:不怕;催:催促;晓箭:晨钟,古代计时用具,以铜为之,长三丈四尺,大者直径八寸,小者六寸。古以五更分为一昼夜一夜,五更即五鼓,故以“晓箭”指晨钟。

金吾:指唐代京城禁卫军头子,掌京师治安。

【译文】

每当春天的晚上我都惋惜无法延长它的时长,因为上天故意让明亮的月亮多照耀一天。

元宵节的灯火照亮夜空,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次欣赏到。

箫鼓声与月光交相辉映,使整个夜晚显得更加和谐宁静。

虽然天上的雨水来得较晚,但桃花和李花却依然能够按时开放,而春风也依然能够吹拂到柳树和梅花身上。

我不担心早晨的钟声催促着我赶快上路,只怕朝廷颁布的禁令已经十分严格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