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岁杓频指,良宵箭独稠;
东皇添玉历,南陌驻银钩。
蓂荚应双吐,椒花已两浮;
小年灯市永,午夜漏声悠。
月令初中节,风光第几筹?
蟾辉看倍皎,莺语听全流。
复拟传柑会,偏宜秉烛游;
流黄连夕怨,拾翠隔旬愁。
柳弱先披拂,梅寒故逗遛;
乾坤分正闰,夷夏辨春秋。
只此尊天统,因之念帝忧;
耗磨何足论,伏腊岂相谋!
金钥方重辟,银缸可再篝?
香尘还冉冉,歌吹几时收!

【赏析】

此诗为元代张雨所写,作于元贞二年(1296)元宵节。作者以诗人的身份,对元宵节盛况作了描绘。全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一韵,前八句十四韵,后八句十六韵,中间有六句换韵。这是一首排律,但与一般排律不同,它的结构是“中四句对,前后八句不对”。这种特殊的排律形式,使得这首诗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献岁杓频指,良宵箭独稠;
东皇添玉历,南陌驻银钩。
蓂荚应双吐,椒花已两浮;
小年灯市永,午夜漏声悠。
月令初中节,风光第几筹?
蟾辉看倍皎,莺语听全流。
复拟传柑会,偏宜秉烛游;
流黄连夕怨,拾翠隔旬愁。
柳弱先披拂,梅寒故逗遛;
乾坤分正闰,夷夏辨春秋。
只此尊天统,因之念帝忧;
耗磨何足论,伏腊岂相谋!
金钥方重辟,银缸可再篝?
香尘还冉冉,歌吹几时收!

首联:献岁杓频指,良宵箭独稠; 东皇添玉历,南陌驻银钩。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元宵节的热烈期待和喜悦之情。“杓”指北斗星,古人用它来观测时间;“弓”在这里指的是计时器。诗人用北斗星和计时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的到来。

颔联:蓂荚应双吐,椒花已两浮; 小年灯市永,午夜漏声悠。
这两句诗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蓂荚”是一种植物,传说它象征着吉祥如意;“椒花”则是指花椒花,象征着繁荣富强。诗人通过这两种植物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祝愿。同时,“小年灯市永”意味着元宵节的灯火辉煌,而“午夜漏声悠”则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宁静美好。

颈联:月令初中节,风光第几筹? 蟾辉看倍皎,莺语听全流。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景。“月令初中节”指的是月亮初升,节气开始;“风光第几筹”则是形容夜晚的景色如画卷般美丽。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传达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莺语听全流”则描绘了鸟儿们欢快的歌唱,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尾联:复拟传柑会,偏宜秉烛游; 流黄连夕怨,拾翠隔旬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元宵节的感慨。“复拟传柑会”指的是再次举行赏花聚会,而“秉烛游”则是形容在夜晚游玩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展现了元宵节的不同情趣。同时,“流黄连夕怨”则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色让人心生忧愁;“拾翠隔旬愁”则形容人们因为距离而无法相聚而产生的惆怅。

末联:柳弱先披拂,梅寒故逗遛; 乾坤分正闰,夷夏辨春秋。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元宵节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柳弱”指的是柳树刚刚发芽,嫩绿欲滴;“梅寒”则是指梅花已经凋零,但仍散发着清香。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元宵节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珍视。同时,“乾坤分正闰,夷夏辨春秋”则指出了天地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夜景、花灯、音乐等元素,展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欢乐的时刻。同时,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互映衬,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