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胜名疆慰所思,轮云世态亦堪悲。
源分洙泗流多派,烟罩尼丘路欲迷。
旧石龟龙皆剥落,古陵禾黍半高低。
当年闵子曾交梦,今抱新诗汶上题。
【注释】
览胜:观赏名胜。汶上县位于今山东泰安市,为春秋时期鲁国的都邑,故有”汶上之名”之称。过汶上县:经过汶上县。过,经过。汶上县:地名,在山东。
览胜:观赏名胜。
慰:安慰。所思:所牵挂的事。
轮云:云彩。世态:世间的事态。
亦:也(用于句首)。堪悲:足以让人悲伤。
洙泗:洙水、泗水,均在山东境内。洙水发源于曲阜,泗水发源于济宁。流多派:水流众多。
烟罩尼丘路欲迷:烟雾笼罩着尼丘(地名)的路,使人感到迷茫。
旧石龟龙皆剥落:指孔子墓前的石碑,龟甲和龙鳞已脱落。
古陵禾黍半高低:形容陵墓荒芜,只有禾黍长势旺盛,一半高,一半低。
闵子:名损,字子贱,春秋时鲁国人。交梦:指梦见周公(周代贤臣)。交梦,梦见周公。
新诗:新写的诗句。汶上题:汶上县题的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汶上县后所作。汶上县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春秋时为鲁国都城,诗人在此地游览之际,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诗作。全诗四联七句,每句七字,共三百九十二言。
一联以“览胜”领起全篇,点明题目中的“过”,即游览之意;“慰所思”说明游览的目的,即慰藉自己思念之情;“轮云世态亦堪悲”则表明世事变迁,令人感慨万分。这四句中,前两句写游览目的,第三句写所见所闻,后一句抒发感情。
颔联“源分洙泗流多派”与颈联“烟罩尼丘路欲迷”对仗工整;颔联写洙泗分流,源头众多,而烟雾弥漫,看不清道路,尾句写尼丘路迷,形象生动。
颈联“旧石龟龙皆剥落,古陵禾黍半高低”与“当年闵子曾交梦,今抱新诗汶上题”对仗工整,颈联写陵墓荒芜,禾黍半高半低,尾句则写当年孔子曾梦见周公,如今却只能抱着新诗在汶上县题咏。
尾联写诗人在汶上县游览之后,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念之情,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