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柴桑士,志耻事二姓。
梁公居宰辅,回唐于革命。
出处若不同,志节日星炳。
千载彭泽祠,遗容肃然并。
令名卢阜崇,清节鄱水映。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绝,作者借对陶渊明、狄梁公的追忆来抒发其人生理想与志向。全诗以“彭泽县谒陶靖节狄梁公祠”为题,表达了作者在彭泽县拜谒陶渊明和狄仁杰两位历史名人祠堂时,对两位人物崇高理想的钦佩以及自己效仿他们的豪情壮怀。

首句“渊明柴桑士,志耻事二姓”,点出陶渊明的出处,表明了陶渊明的志趣。“柴桑”,即东晋大诗人陶潜的故里。“二姓”,即指东晋朝廷与刘宋朝廷。“二姓”,即指东晋朝廷与刘宋朝廷,陶渊明曾先后仕于这两个朝廷,但都因不满而弃官归隐,因此称他为“二姓”。

第二联“梁公居宰辅,回唐于革命”,点出狄梁公正史评价,表明了他政治立场的坚定。“梁公”,指狄仁杰。“革命”,指武则天改唐为周。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担任过宰相。当时,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打击和清除反对她的力量;同时,也大力推行改革。狄仁杰顺应时代的潮流,支持武则天的革新政策。

第三联“出处若不同,志节日星炳”,表明作者对两人不同的选择的肯定。“若不同”,如果不一样的话。“志节”,是指高尚的操行和节操,这里指道德品质。“日月”,喻指光明正大的人格。“炳”,光明照耀。“节星”,比喻人的节操像北斗星一样明亮。

尾联“千载彭泽祠,遗容肃然并”,表明陶渊明、狄梁公的祠堂在彭泽县,并且受到人们的敬仰。“彭泽”,地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咏彭泽》诗:“陶令日日醉,彭泽不留客。”

【答案】

①渊明柴桑士(渊明:陶渊明)②志耻事二姓(耻:羞愧)③梁公居宰辅,回唐于革命(梁公:指狄仁杰。回唐:指推翻唐朝统治)④出处若不同,志节日星炳(出处同:出处相同)⑤千载彭泽祠,遗容肃然并(彭泽:地名。遗容:指遗像)⑥令名卢阜崇(令名:美名)⑦清节鄱水映(清节:清廉的节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