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趋庭客,春鸿迹谩寻。
洞门过道侣,虚室憩禅心。
山带城隍老,江分草树深。
静闻龙雨去,还傍洗尘襟。

【注释】

再至辰阳假寓龙兴寺喜诸友见过:又到了辰阳,在这里借住龙兴寺中,高兴地遇见各位朋友。

他日趋庭客,春鸿迹谩寻:我每日在庭院中迎接来宾,春天的鸿雁却不知道往哪里去了,只是徒劳地寻找它的踪迹。

洞门过道侣,虚室憩禅心:从山间洞穴里走过,来到道友的空无所有的居室,在那里歇息了一天一夜的禅心。

山带城隍老,江分草树深:山峦环绕着城隍庙显得苍老,江面上的草木丛生,水色幽暗。

静闻龙雨去,还傍洗尘襟:静听那龙王降下的春雨离去,又回到洗涤心灵的地方。

【赏析】

本诗是作者晚年隐居龙兴寺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作者在龙兴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内心宁静、超脱的情怀。

首句”他日趋庭客,春鸿迹谩寻”,诗人以春鸿自比,表达出自己虽身处官场但心境如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随世俗而动,即使春日里的大雁南飞,也找不到诗人的身影。这句诗既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又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次句”洞门过道侣,虚室憩禅心”,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间洞穴中度过的一天,与道友一同参禅悟道的场景。这里的“虚室”指的是空旷简朴的房间,象征着心灵的净土,而“禅心”则代表着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心灵净化、超脱世俗的志向。

第三句”山带城隍老,江分草树深”,诗人将山和江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里的“城隍老”指的是城隍庙周围的景象显得古老而沧桑,而“江分草树深”则描绘出江面上草木茂盛,水流深邃的景象。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静闻龙雨去,还傍洗尘襟”,诗人用“龙雨”来比喻春天的降雨,寓意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活力四溢。而“洗尘襟”则是指洗涤心灵,去除杂念,回归内心的清静与平和。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达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心灵合一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