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知山有子贤,恤邻焚券是光先。
邑人救火牵行计,散谷分煤岁十千。

在明代,湛若水的《先期史恭甫来同游茅山家人已迎至镇江矣月十二日也意其连夜归报速来予已到山二日至望之暮犹未至岂为泥雨所阻欤或赈饥之务未暇欤未可知也因作二诗唁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的关心和对未知情况的担忧。下面我将按顺序提供诗句、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诗句: 尽道知山有子贤,恤邻焚券是光先。
  • 译文: 人人都说山上有个贤明的儿子,救济邻里烧掉契约彰显了先贤的光大。
  • 注释: 尽道: 都说,人人称道。知: 知晓。
  1. 诗句: 邑人救火牵行计,散谷分煤岁十千。
  • 译文: 城里的人为了救火而牵牛驾车,分散谷物和煤炭每年达到十万斤。
  • 注释: 邑人: 指城里的人。救火: 指火灾救援。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朋友的到来与自己到达的时间差,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安危的深切关怀。同时,通过对城中人救火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城市在紧急情况下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

湛若水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