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久已逝,山水有遗光。
履地益怀人,况此埋玉乡。
登山勿采松,采之恐枝伤。
临水勿汲源,汲之流不长。

【注释】

谒石翁墓三首:题咏李白墓的诗。石翁,指李白。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李白墓在今安徽亳州北二十里的南麓。《元和郡县图志》说:“李白墓在亳州之东二十里。”《新唐书·隐逸传下》亦载:“李白冢,在州西北二十里。”

履地益怀人:意谓行走到李白墓地时更加怀念他。履,踩着。

况此埋玉乡:意谓更何况李白的墓地是埋葬美玉的地方。况,况且。玉,指代李白。

登山勿采松:意谓登高时不要砍伐松树。

采之恐枝伤:意谓如果砍伐了松树,恐怕会损害树木。

临水勿汲源:意谓临水时不要汲取水源。汲,汲取。

汲之流不长:意为如果汲取了水源,水流就不会长久。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 756—758 年)。李白去世后,诗人经过他的故土,触景生情,写下这首七言律诗,以表达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开头两句“哲人久已逝,山水有遗光”,诗人由对故友的追忆转入写自己游览李白墓时的所感。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一生奔走江湖,漫游四方,最后病死在途中。诗人追思他的生前业绩,感叹他的不幸遭遇。“哲人”二字,是诗人对自己谦称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也称得上是一个贤明的人,但还赶不上像李白这样的贤哲。“久已逝”三字,说明李白已经去世很久了。李白的墓碑还在,但李白的坟墓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第三句“履地益怀人”,诗人来到李白墓旁,更觉得怀念之情难以自抑。“履地”是踩到地面的意思,这里用一个“履”字来表示诗人行走的动作,而“益”字则表达了诗人怀念之情随着脚步的移动而日益加深。“况此埋玉乡”,这句诗进一步强调李白墓的名贵和重要,它位于一个埋藏美玉的地方。“玉”,在这里指的是美玉,暗指李白的才华。

接下来一句“登山勿采松”是说诗人在山上不要随意砍伐松树。这两句是告诫人们要珍爱自然美景,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况此埋玉乡”,这句诗进一步强化了李白墓的重要性和价值。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

最后两句“临水勿汲源”,“汲”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汲取、汲取水源之意。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游览李白墓时,不要去打水汲取水源。这里的“临水”是指站在江边或河边。“勿汲”则是不要去汲取水源,而要保持水的纯净与清澈;同时“汲源”也有汲取水源之意,即保持水源的充足和畅通。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于李白墓的瞻仰,表达了他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友情的深切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