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谢司空,书院开湖渚。
静观山下泉,因知水来处。
湛然涵太虚,馀波欲东注。
湖光入帘明,照见先生语。
逝者其如斯,自然本无作。
一画起于无,六经皆我注。
自以我自观,自感还我悟。
寄语湖外人,湖源尔当溯。

【题解】:此诗为谢灵运游东湖而作。

【注释】:

  1. 中丞:官职名,中书省的长官。司空:官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等事务,相当于后来的省长或市长。
  2. 书院:指东湖边的一个读书学习的地方。
  3. 湛然:水深的样子。涵:容纳。太虚:道家术语,指宇宙空间。
  4. 馀波:水退后留下的波纹。
  5. 六经:儒家的经典书籍。
  6. 一画:佛教禅宗用语,是禅宗修证的方法之一。无:虚无,即空性。
  7. 逝者其如斯:语出《论语·阳货》。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永不停息。
  8. 自然:自然界。本无作:本来没有造作。
  9. 一画起于无: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无生有,从空生出,即所谓“一画”。
  10. 六经皆我注:儒者解释儒家经典时,往往把自己的理解、见解附会其中,以发挥自己的主张。这里指谢灵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1. 自:自己;观:观察;反:返回;悟:觉悟。
  12. 寄语湖外人:向那些不懂佛理的人说明。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游历东湖的经历,通过游山玩水,作者领悟到自然的规律,体会到了佛家的教义,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首联:“中丞谢司空,书院开湖渚。”谢玄(字幼度,号中丞)是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治理国家有方,政绩卓著。在东晋时期,书院是学者们讲习经传之地,也是官员们读书学习之所。谢玄在东湖边建了一个书院,让天下士子前来读书学习。
    颔联:“静观山下泉,因知水来处。”“静观”二字写出了谢玄的心境,他站在高处俯瞰着山下的泉水,由此知道这些泉水是从哪里流来的。这一联表达了谢玄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颈联:“湛然涵太虚,馀波欲东注。”“湛然”是指深而清澈的样子。“涵”是包容的意思。“太虚”是道家术语,指宇宙空间。“馀波”是说水退后留下的波纹。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示了东湖的美丽风光。
    尾联:“湖光入帘明,照见先生语。”“先生”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这两句诗描绘了湖水倒映在窗帘上的景象,仿佛看到了老师教诲的身影。这一联表达了谢玄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最后两联:“逝者其如斯,自然本无作。”“逝者”一词用来比喻时间或生命。“其如斯”表示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自然”是指自然界,这里指事物本身。“本无作”是指事物本来就没有创造出来,一切都来自于自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认识。
    尾联:“一画起于无,六经皆我注。”这是佛教禅宗的一句话。“一画”是道家术语,指万物都来源于虚空。“无”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起于无”是指一切都从虚无中产生。“六经”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六部书。“皆我注”是指儒家的经典也需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两句诗体现了谢灵运对佛教和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融合。
    尾联:“自以我自观,自感还我悟。”“自以我自观”是指自己观察自己;“自感”是指自己有所感触;“还我悟”是指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得到了领悟。这两句诗表达了谢灵运在游历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过程。
    尾联:“寄语湖外人,湖源尔当溯。”这是一首赠别诗,写给那些不懂得佛理的人的。“寄语”是指告诉对方;“湖外人”是指那些不了解佛教的人;“湖源”是指湖的源头;“尔当溯”是指你们应该回去追寻。这两句诗表达了谢灵运希望人们能够回归自然,追寻本真生活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