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战开边土,生还落野屯。
时清无盗贼,头白有儿孙。
舂稻霜余粒,移桑雨后根。
百年须饱暖,此外复何言。

【注释】

  1. 许州:指唐时河南府所辖的汝南、新安、固始等县。
  2. 开边土:即开拓边疆之地,泛指战争。
  3. 死战:拼死一战。
  4. 生还:活着回来。
  5. 落野屯:战败后被俘或逃散到荒野。
  6. 盗贼:指侵扰抢劫的人,这里泛指战乱。
  7. 头白:年老头发变白。
  8. 舂稻:春米。
  9. 霜余粒:秋霜后的稻谷。
  10. 移桑根:把桑树移植到别处。
  11. 百年须饱暖:人生在世,只要衣食无忧,就应知足了。

【译文】
拼命打仗是为了开疆拓土,可一旦失败却只能落荒而逃。
如今太平无事,没有盗寇骚扰,白发人也有子孙后代。
秋天收割时,稻谷已结满颗粒;春天插秧时,嫩苗正茁壮成长。
人生在世,只要能吃饱穿暖,其他一切都无须多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东屯时的杂诗,共六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与和平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第一句“死战开边土”,诗人以生死战来形容自己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勇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哀。第二句“生还落野屯”,则表达了诗人战后归来的凄凉和无助。这两句诗,通过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喜悦,描绘出了一幅悲喜交加的画面。

第三、四句则是对和平生活的赞美,“时清无盗贼”,诗人认为在政治清明的年代里,国家不会有战乱,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头白有儿孙”,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幸福的感慨,即使年事已高,但有了子孙后代,便觉得人生值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舂稻霜余粒”,“霜余粒”指的是秋收后的稻谷,经过霜降后变得更加饱满和金黄。“移桑雨后根”,“雨后根”则是指将桑树移植到新的地点,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农业生产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最后两句,诗人以“百年须饱暖,此外复何言。”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只要能够衣食无忧,人生便足够满足。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精神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充满情感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