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原莽萧瑟,客子暮徘徊。
山是钧州起,河从郑邑来。
衣冠余古墓,歌舞只荒台。
野哭谁家妇,秋声助尔哀。
许州东屯杂诗六首
丘原莽萧瑟,客子暮徘徊。山是钧州起,河从郑邑来。衣冠余古墓,歌舞只荒台。野哭谁家妇,秋声助尔哀。
【注释】
丘原:指丘陵的原野。萧瑟:凄凉、冷落的样子。客子:旅居他乡的客人。暮:傍晚。钧州:今河南禹县。起:地名,位于钧州附近。郑邑: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衣冠:这里指衣冠冢,即古代人的坟墓。荒台:破败的台子,通常用来祭祀死者的场所。野哭:民间哭声。
【译文】
丘陵原野上一片凄冷萧瑟,游子在傍晚时分徘徊不前。
山峰是钧州的地标,河水从郑邑流来。
古墓中留有过去的荣华,荒废的台上歌舞声已不再。
是谁家的妇女在野外哭泣,秋天的声音让人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程本立所作的《许州东屯杂诗六首》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表现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篇“丘原莽萧瑟,客子暮徘徊”描绘了一幅寂静的田野景象,夕阳西下,诗人独自站在空旷的原野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孤寂。这里的“丘原”指的是广袤的平原,而“萧瑟”则形容风声和草木的气息,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感觉。诗人用“客子”一词,表明自己是一位远离故土的游子,无法找到归属感,只能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中徘徊。
“山是钧州起,河从郑邑来”两句,诗人通过地理方位的提及,将整个场景联系起来。他提到了两个具体的地点——“钧州”和“郑邑”,暗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因为家乡的山水是他永远的记忆和怀念。
在诗的后半部分,“衣冠余古墓,歌舞只荒台”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过去繁华景象的回忆。这里的“衣冠”指的是古人的服饰,而“古墓”则是古代帝王或者贵族安葬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歌舞只荒台”则描绘了曾经热闹非凡的舞台如今已经荒凉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野哭谁家妇,秋声助尔哀”两句则转向了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在这里,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农家妇女在野外哭泣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艰难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野哭”一词,不仅描绘了妇女哭泣的场景,也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无助。而“秋声助尔哀”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又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有所感触。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