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犹存姓屡更,淡烟荒草没秋城。
主家西逐秦云散,僧锡东随渭水倾。
天靳宝花谁伏虎,枝空仙李不闻莺。
惟馀一片长安月,夜夜相临似有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马嵬八景次韵为阎方伯赋马嵬故垒”,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写马嵬八景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阎方伯的关切之情。首联写胜地犹存姓屡更,秋城已没;颔联写主家西随云散,僧锡东随水倾;颈联写宝花谁伏虎不闻莺,仙李空枝有鸟鸣,尾联写惟余一片长安月,夜夜相临似有情。

译文:胜地依然存在但主人却换了又换,淡烟荒草覆盖了秋天的古城。西王母的宅院随着云雾消散,僧人的寺庙顺着渭水流淌。天帝吝惜那美丽的花朵,谁还能捕捉到老虎呢?树枝上空空的仙桃,听不到鸟儿啼鸣。只剩下一轮明月照耀着长安,夜夜陪伴它好像有感情。注释:胜地犹存姓屡更:胜地(指马嵬山)仍然存在,但主人却换了一次又一次。姓屡更:多次更换。淡烟荒草没秋城:淡烟荒草笼罩着秋天的古城。主家西逐秦云散:主家的宅第在西面,被云气吹散。僧锡东随水倾:僧人的寺庙在东,随着水流倾斜。天靳宝花谁伏虎:上天吝惜美丽的花朵,谁能捕捉到老虎呢?靳:吝惜。宝花:比喻美丽的花朵,这里指名花。天靳:上天吝惜。伏虎:捕捉到老虎。枝空仙李不闻莺:树上空荡荡的,没有小鸟鸣叫。仙李:仙桃。枝空:树空,这里指树枝被砍掉。莺:黄莺。有鸟鸣:有鸟儿鸣叫。

赏析:

首联“胜地犹存姓屡更,淡烟荒草没秋城。”开篇就点明马嵬山胜地犹存,但主家姓屡更,即主人家不断更换,而秋城的景色也被淡烟荒草掩盖住了。这两句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感。首先,从字面上看,这是对马嵬山胜地的描写,表达了其依然存在的美好意境。但是,从深层含义上讲,这不仅仅是对马嵬山胜地的描写,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在这里建立过王朝,留下了无数的荣光和遗憾。而如今,这些荣光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景象。这种对比,让诗人不禁感慨万分。其次,从字词的选择和运用上看,“胜地犹存”与“姓屡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示胜地依然存在,后者则表示主家姓氏的更换。这种对比,一方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此外,“淡烟荒草”与“没秋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凄凉的景象,后者则表达了一种失落和悲伤的情感。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主家西逐秦云散,僧锡东随水倾。”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马嵬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主家西逐秦云散”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马嵬山上的云彩被夕阳染红的景象,给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感觉。而“僧锡东随水倾”则描绘了僧人顺着水流向东而去的场景,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又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这两联诗通过对马嵬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这些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之一。

再往下,“天靳宝花谁伏虎,枝空仙李不闻莺。”这两句诗则转向了人的情感世界。其中,“天靳宝花谁伏虎”表达了上天吝惜美丽的花朵、无法捕捉到老虎的情感。而“枝空仙李不闻莺”则描述了树上空荡荡的、没有小鸟鸣叫的情景。这两联诗通过描绘人的情感世界,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感。同时,这些情感的表达也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的含义。

“惟馀一片长安月,夜夜相临似有情。”这两句诗则收束全诗,将马嵬山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其中,“惟馀一片长安月”表达了马嵬山只有那一轮明亮的月亮相伴着夜晚的景象;而“夜夜相临似有情”则表达了月亮每晚都陪伴着人们度过时光、给予人们温暖和关怀的情感。这两句诗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也为整首诗增加了更深一层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首诗通过对马嵬山胜地的描绘、历史变迁的反映以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挖掘,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深刻的精神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