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坊南近雨花台,入眼丹青面面开。
清夜香灯千印度,红云宫阙两蓬莱。
游人渐及登高节,倚马惭非作赋才。
斜日长干重回首,横江一鹗正飞来。

【注释】

登报恩寺塔:报恩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是南朝梁代所建。

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指寺庙中的壁画。

千印度:佛教用语,即千手千眼观音。

红云宫阙两蓬莱:红云,即彩霞,这里泛指佛教的彩色图画。宫阙,宫殿,即佛国净土。蓬莱,传说中的仙境。

倚马惭非作赋才:倚着马背不能作诗了,惭愧。

长干:长江之滨,这里泛指南京附近的一带。

一鹗(è)飞来:比喻人才出众,像一只神雕鹰一样从天而降。鹗,一种猛禽。

【译文】

报恩寺南面紧挨着雨花台,入眼处处处都是丹青画。

在清冷的月夜里香灯千万盏,点亮了千手千眼的千佛。

美丽的红云飘浮在宫殿之上,佛国净土就在我们眼前。

人们纷纷登上高塔观赏夜景,我却倚靠在马上愧无作诗的才能。

夕阳西下时我在长干重回首,只见江面上有只神雕鹰正在飞。

【赏析】

《登报恩寺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认识。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联写诗人游赏报恩寺的所见。“报恩”取自佛教语,意为“报答佛恩”;“宝坊”为市井之地,与报恩寺相距不远。“近雨花台”,点出地点。雨花台在南京东南郊,山上林木蓊郁,风景优美,相传晋代僧人昙济曾在此讲经说法,后因山形似花而得名。“入眼丹青面面开”意思是说报恩寺内的壁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颔联描绘诗人登高望远、观瞻景物的壮丽场面。“清夜香灯”,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千印度”,指千手观音的千只手臂;“红云宫阙两蓬莱”,以红云喻彩霞,宫阙喻佛国净土。诗人用“千印度”来形容香灯之多;用“红云”来比喻佛国的彩霞;用“蓬莱”来象征佛国净土。这些词语都极富浪漫色彩。

颈联抒发诗人的情感。“游人渐及登高节”意思是说游人纷纷登上高处欣赏风景。“倚马惭非作赋才”,诗人感叹自己没有作赋的才华,只能在一旁欣赏别人的佳作。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景的赞叹和对自身的无奈之情。

尾联写诗人对人生的认识。“斜日长干重回首,横江一鹗正飞来。”诗人站在报恩寺塔上放眼眺望远方,只见江面上有只神雕鹰在飞翔,它正从天际飞来,犹如一匹黑马。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理念。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报恩寺塔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