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路停桡泗水浔,秋山高处一登临。
夕阳回望州城远,落木中穿石洞深。
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
磨崖尚刻苏公字,击节何人续楚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游桓山

别路停桡泗水浔,秋山高处一登临。

夕阳回望州城远,落木中穿石洞深。

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

磨崖尚刻苏公字,击节何人续楚吟。

【注释】

①“别路”句:指作者在离别时,停下船桨,停泊于泗水边的桓山。桓山又名桓台山,位于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境内。

②“秋山”句:登上桓山,远眺秋天的高山。

③“夕阳”句:站在山上眺望远处的州城。州城即州治所在地,此泛指所到之处。

④“桓氏”句:桓氏家族世代繁衍,但最终也没有一个能安葬他们的地方。桓氏,春秋时齐国大夫。桓子田午(公元前510—前481),齐惠公之子,齐简公之兄,齐顷公之父。

⑤“梵宫”句:桓山附近有座梵宫,是佛教建筑。这里用“聊尔”一词,表明作者只是顺便游览一下。

⑥“磨崖”句:在桓山上有一块摩崖石刻,上面刻着苏轼的名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⑦“击节”句:作者边走边唱,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楚吟,相传为屈原所作《离骚》的一部分,后用以代称慷慨悲歌之作。

【赏析】

本诗是诗人经过桓山时写下的。桓山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因东晋王羲之所书《兰亭序》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又称兰亭山。据传说,王羲之曾在这里流觞饮酒赋诗,故后人有“桓山兰亭”之说;又据《太平御览》引《拾遗录》载:“王献之爱竹如命,每于窗前栽竹数竿,夜半闻人行声,辄惊起看之。或问其故,献之笑曰:‘吾常恐子孙不肖,后辈复巢居穴处,故耳。’”王羲之、王献之都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们的故乡都在今天山东的临沂一带。这首诗就是作者游历桓山时写下的。

首联写景。“别路停桡泗水浔”,点明游历之地是泗水边上的桓山。“秋山高处一登临”,点明游历的地点是桓山的高巅。

第二联写景。“夕阳回望州城远”,写自己站在桓山高处眺望远处州城的景色。从“州城”二字可以看出作者的足迹曾经到达过这里。“落木中穿石洞深”,写自己站在桓山高处观赏落木穿过岩石形成的深洞的情景。这两句诗写得很有特色。“夕阳回望州城远”,这是写眼前的景色,而“落木中穿石洞深”,则是通过视觉来写听觉,两者互相衬托,使画面更加完整丰富。同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桓山高峻的特点,使人仿佛看到一位身背长剑的侠客站在山巅上,遥望着远方的州城。

第三联抒情。“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意思是桓氏族人早已没有了葬身之处,这座佛寺也只是权且地用来吸引游客罢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把桓山的险峻与佛寺的渺小巧妙地对比出来,表现出作者对桓山的赞美之情。“聊尔”一词,更显示出作者对桓山的赞美之情。

第四联抒情。“磨崖尚刻苏公字,击节何人续楚吟?”意思是桓山的摩崖石刻上仍然刻有苏轼的名字,不知是谁接着他继续吟唱楚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都堪称千古绝唱,后人纷纷效仿他的作品。苏轼曾在桓山游玩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后来人们便以“续苏公”来比喻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典故的手法,既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桓山的赞美之情。“击节何人续楚吟”一句,既写出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写出了自己对于历史的热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桓山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以及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