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槎行处及芳时,陆海争先睹凤仪。
邮传直过平壤道,祖筵何必渭城词。
受金使者应惭贾,佐省名郎却重綦。
屈指定知归日近,马蹄沿路看辛夷。
【注释】
次韵:应和别人的诗作,即再作一首诗。艾武选:作者的朋友,名不详。奉使:奉命出使。朝鲜:指当时在朝鲜的金人政权。槎:槎船。行处:经过的地方。《汉书·苏武传》:“武留匈奴中不降,为胡虏所困,求降于天子,天子召武官属视武,欲发武以置塞下。”芳时:美好的时间。陆海:陆地和海洋。争先睹:争相目睹。凤仪:形容人的仪表、风度非常美丽。邮传:驿站传递。平壤道:朝鲜首都汉城,古称平壤。祖筵: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汉书·张敞传》:“敞至,坐定,上赐食,食已满案,上自持杯劝敞。”渭城词:送别时的诗词。受金使者:接受金国使节的人。应惭贾:应该惭愧像贾谊那样被贬谪。贾谊是西汉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文帝贬谪到长沙。佐省名郎:辅佐省中的知名官员。重綦:“纡”的通假字,意思是有曲折。屈指:屈指计算。知:知道。归日:归来的日子。辛夷:一种花。
【译文】
使船驶过的地方正是春天,陆路和海上都争相目睹那美丽的风采。驿站传递可以直抵平壤道边,不必吟唱渭城之词来送别了。接受金国使节的人应当惭愧像贾谊那样被贬谪,辅佐省中的知名官员却很有才干。屈指定知归日近,马蹄沿路看辛夷。
【赏析】
这首七律,从字面上看,是与友人艾武选奉使朝鲜有关。但仔细品味,则可窥见作者对友人此次出访之行的关心与祝愿。
第一句“使槎行处及芳时”,意谓出使的船只正驶过美好的时节。这是说出了使者的出发,地点是朝鲜。“芳时”,是指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节,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这一句写得很含蓄,既没有直接说出春字,又暗用了杜牧《赤壁》中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境,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出使的时间,同时暗寓了作者对友人此行的美好祝愿。
第二句“陆海争先睹凤仪”,意为陆地和海域都竞相观看那如凤凰一般的仪态。“陆海”是对出使者的敬称。“陆海争先”,是说陆地和大海都想抢先目睹那仪态;“睹凤仪”,是指看见那仪态非凡的人物。“凤仪”一词用得极妙,它不仅写出了使者的仪容、风度非常美丽,而且暗含了使者的使命非常重要,所以大家都想抢先看到。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出使者比作凤凰,形象地描绘出出使者的风采和使命的重要性。
第三句“邮传直过平壤道”,意为驿站传递可以直抵平壤道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出使者的行程。“邮传”,指的是传递书信或消息的驿站,是古代通讯的重要机构。“直过”,是径直通过的意思。“平壤”,是朝鲜的首都,又称汉城,是出使者要经过的地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使者的行程很顺利,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平壤道”,是一条连接朝鲜首都汉城的大道,是出使者必须经过的道路。这里,“直过”与“平壤道”连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者行程顺利的特点。
第四句“祖筵何必渭城词”,“祖筵”,是设宴款待客人的意思,“渭城词”,是送别时唱的诗歌。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接受金国使节的人不需要像渭城送客一样吟唱送别的诗词。这里的“渭城词”,并不是指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而是指古代送别时唱的诗词,也就是送别时唱的歌。这里的“渭城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婉约的诗词风格,用来表达送别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接受金国使节的人不需要吟唱送别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次出使的任务非常重要,所以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里的“何必”,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必要这么做。
第五句“受金使者应惭贾”,意为接受金国使节的人应当感到惭愧像贾谊那样被贬谪。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接受金国使节的人应当感到惭愧,因为他的身份很高大,但是却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这里的“受金使者”,指的是接受金国使者的职位的人。“羞贾谊”,是因为贾谊曾经被贬谪到长沙,而接受金国使者的人也有一个类似的经历。这里的“羞贾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表示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嘲。
第六句“佐省名郎却重綦”,意为辅佐省中的知名官员却很有才干。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辅佐省中的知名官员却有很高的才能。这里的“佐省”,是指辅佐省部的意思,“名郎”指的是有名的官员。这句诗的意思是指辅佐省部的官员很有才干,而不是那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这里的“却重綦”,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表示辅助官员的能力很强。
尾联“屈指定知归日近,马蹄沿路看辛夷”,意为屈指计算就知道归期的日子近了,马蹄沿着路上可以看到辛夷花。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离回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可以在路上看到辛夷花。辛夷花是春天里的一种花卉,开的时候很艳丽,常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象征。这两句是一首七绝的后四句,与前面的七绝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出使朝鲜的祝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