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暹罗人,面手黑如漆。
华风一来觐,登观稍游逸。
戏向扶胥口,树两波罗蜜。
欲表身后奇,愿此得成实。
树毕顾归舟,冥然忽相失。
虎门亦不远,决撇去何疾。
身家隔胡汉,孤生长此毕。
犹复盼舟影,左手翳西日。
嗔匈带中裂,㗅咙气喷溢。
立死不肯僵,目如望家室。
塑手一何似,光景时时出。
墟人递香火,阴风吹崒峍。
上有南海王,长此波臣秩。
幽情自相附,游魂知几驲。
至今波罗树,依依两蒙密。
波声林影外,檐廊暝萧瑟。
【赏析】
《达奚司空立南海王庙门外》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达奚司空为南海王树波罗蜜的生动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达奚司空的颂扬之情。
首句“达奚司空立南海王庙门外”,交代了人物身份与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司空暹罗人,面手黑如漆;华风一来觐,登观稍游逸。这两句描绘出达奚司空在南海王庙外的仪态和风貌。接着“戏向扶胥口,树两波罗蜜”两句,写他为南海王种下两棵波罗蜜。波罗蜜,梵语Pali,音译作波罗密,意译作佛果、正果。此果形似茄子,故又名茄子果、佛头果、佛头珠、佛头子。佛教徒用以表示修得正果之意。这两棵波罗蜜象征着达奚司空对南海王的忠心耿耿。
中间四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达奚司空种下波罗蜜后的情景。欲表身后奇,愿此得成实,树毕顾归舟,冥然忽相失,虎门亦不远,决撇去何疾。这些诗句都表现出达奚司空对南海王的忠诚,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最后两句,身家隔胡汉,孤生长此毕,犹复盼舟影,左手翳西日。嗔匈带中裂,㗅咙气喷溢。立死不肯僵,目如望家室。塑手一何似,光景时时出。墟人递香火,阴风吹崒峍。上有南海王,长此波臣秩。幽情自相附,游魂知几驲。至今波罗树,依依两蒙密。波声林影外,檐廊暝萧瑟。
整首诗以达奚司空为南海王种下波罗蜜为主线,通过对其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忠诚、豁达、坚韧等优秀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注释】
达奚司空:即达奚武,字长乐,北齐渤海郡无盐县(今河北景县)人,隋代开国功臣,官至右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陈国公。
南海王:指南朝梁武帝萧衍(509—556)。萧衍是南梁王朝的建立者、第一位皇帝。他曾派使者到印度去求取佛经佛像。公元642年(唐贞观六年),他亲自到长安迎取从印度带回的三尊佛像,并请僧人玄奘法师到天竺学习佛法回长安传授。当时,玄奘法师刚从天竺回到长安,萧衍便命人在城外修建一座寺宇,让玄奘法师在这里翻译佛经。这就是著名的“法宝寺”。后来,这里成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扶胥口:位于今广东省雷州市海安镇东郊。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五○载:“扶胥山,在雷州东南一十五里。山有扶胥石穴,其形如门,故名扶胥口。又云扶胥水入海。”
波罗蜜:梵语Pali,意为“佛果”、“正果”。是一种果实,形状像茄子,因而得名。佛教徒用以表示修行者已修得正果,即成佛之果。
瞋匈带中裂:形容怒气攻心,胸膛膨胀,仿佛要炸裂开来一样。
㗅咙气喷溢:形容气愤到了极点,呼吸急促,气喘吁吁。
南海王:指南朝梁武帝萧衍。
【译文】
达奚司空站立在南海王庙门外,面黑如漆。
华风一来朝拜见,登观稍稍游逸。
在扶胥口嬉戏时,树起两棵波罗蜜。
想要表达身后的奇伟成就,愿此得以圆满。
树毕回头望向归舟,突然之间却不见了踪影。
虎门也不远,决定离开的速度为何如此快?
身家隔着胡汉,孤单地生长在这世上终老。
仍然盼望着归船的影子,左手遮挡着西日。
生气冲冲地带着愤怒,喉咙喷出热气。
最终无法忍受死亡的威胁,眼睛还是望着家乡。
塑手一何相似,身影不时出现。
墟人递香火,阴风吹起草木摇曳。
上面是南海王,永远这样在波浪中做臣子。
内心的情感自然相依,游魂知晓几时能回去。
至今还有那波罗树,依依两株茂盛茂密。
波声林影之外,屋檐廊柱昏暗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