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壮夫比雕虫。
雕虫虽小技,斯文岂易工。
今人竞词藻,古人性灵通。
性灵既以通,源泉滋不穷。
六经文章伯,无语不鸿蒙。
笔可参造化,谁与领春风。

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友人交谈中抒发感慨之作。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相应的关键词注释。

第一句:文章千古事,壮夫比雕虫。
释义:文章创作是历久常新的事情,但那些伟大的作品却像是微不足道的小雕虫一样。
译文:文章创作是历久常新的事情,但那些伟大的作品却像是微不足道的小雕虫一样。
关键词:文章(文章创作)、千古(历久常新)、壮夫(伟大之人)
注释:文章创作是历久常新的事情,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文字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永远不会停止。而所谓的“壮夫”,通常指那些能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里用来形容那些能创造出不朽作品的伟大作家。将他们的作品与雕虫相比,暗示了这些伟大的作品虽然微小但却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第二句:雕虫虽小技,斯文岂易工。
释义:尽管雕虫小技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却需要花费巨大的心血和智慧。
译文:尽管雕虫小技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却需要花费巨大的心血和智慧。
关键词:雕虫(小技)、斯文(文学)、工(功夫、技艺)
注释:这里的“雕虫小技”是对写作技巧的一种轻蔑称呼,意在表达即使最微不足道的写作技巧也值得尊重和努力。而“斯文”指的是文学或文化,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难度。

第三句:今人竞词藻,古人性灵通。
释义:当代人热衷于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古人却能通过他们的才华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译文:当代人热衷于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古人却能通过他们的才华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关键词:今人(当代人)、竞(竞争)、词藻(华丽的辞藻)、古人(古人)、性灵(性格和灵魂)
注释:这里批评了一些现代人过分追求华丽辞藻的现象,认为这种追求可能掩盖了真正的文学内涵和个性表达。而古人则通过他们的才华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第四句:性灵既以通,源泉滋不穷。
释义:人性和灵性的表达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文学的源泉将永远不会枯竭。
译文:人性和灵性的表达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文学的源泉将永远不会枯竭。
关键词:性灵(人性和灵性)、通(普遍)、源泉(文学的源泉)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灵性表达普遍化后文学发展的乐观态度。认为只要人们继续寻求真实和深刻的表达,文学的生命力将永无止境。

第五句:六经文章伯,无语不鸿蒙。
释义:孔子的《六经》是中国古代文章的典范,其中蕴含的智慧如同鸿蒙之初一般深邃。
译文:孔子的《六经》是中国古代文章的典范,其中蕴含的智慧如同鸿蒙之初一般深邃。
关键词: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章伯(古代文章的代表)、鸿蒙(原始混沌的状态)
注释:这句话赞扬了孔子及其著作《六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崇高地位,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章的最高成就。同时,比喻《六经》中蕴含的智慧像原始混沌状态一样深邃,显示了对古代文化深厚的敬意。

第六句:笔可参造化,谁与领春风。
释义:笔墨可以描绘天地万物,又有谁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并引领时代?
译文:笔墨可以描绘天地万物,又有谁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并引领时代?
关键词:笔(笔触、文笔)、造化(自然景象)、领春风(领悟和引导时代)
注释:此句表达了对文人墨客能力的高度赞扬,他们认为笔墨能够捕捉到自然界的精妙之处,甚至超越自然本身,展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文人能够洞察时代的趋势,引领社会风尚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