谡谡寒声古殿松,来从天竺饱霜封。
将因问法调狂象,怪底非时起蛰龙。
鳞甲怒蟠多宝塔,枝柯分列五家宗。
故山亦有盘桓树,不是攒眉为听钟。
【注释】
嘉禾八日同总宪东里贺纳言中冷刘翰撰胤平天观寺观:嘉禾县有一座寺庙,名为平天观。贺纳言是唐朝时的一位大臣,名叫刘翰。胤,即李胤,唐代宗的长子,封为雍王。
谡谡寒声古殿松:肃肃(形容声音)寒风(形容声音)吹过古宫殿里的松树。
来从天竺饱霜封:来自遥远的印度(天竺)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天竺,古代印度的称呼。
将因问法调狂象:将要因为询问佛法而驯服一头狂躁的大象。
怪底非时起蛰龙:奇怪地,不是在正确的时节,却出现了一条冬眠的小龙。蛰龙,指冬眠的蛇。
鳞甲怒蟠多宝塔:鳞片和甲壳愤怒地盘绕着多宝塔。
枝柯分列五家宗:树枝和枝条分明地排列着五个姓氏,即“李、赵、张、黄、周”。五家,这里泛指各姓氏宗族,五家宗,即指五姓。
故山亦有盘桓树:故乡的山岭也有盘桓不散的树木。盘桓树,比喻久别重逢的人或物。盘桓,徘徊逗留。
不是攒眉为听钟:并不是因为听到钟声而皱眉头啊。攒眉,皱眉。
【赏析】
这首诗是李胤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十一月初六在平天观寺观题壁之作,诗中描写了平天观周围的景色,并抒发了作者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共四十六句,前十二句写景,后二十四句抒情。诗人以“古殿松”开头,点出地点,以“天竺饱霜封”写景,表现了严寒的气候,以“将因问法调狂象”写出诗人要向高僧问道,要驱除内心的狂妄。后十二句中诗人又以“怪底非时起蛰龙”写出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把握与理解,以“鳞甲怒蟠多宝塔”写出了平天观的建筑之美,以“枝柯分列五家宗”表现了平天观周围环境之优美。最后两句以“故山亦有盘桓树”“不是攒眉为听钟”,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于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感人,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豪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