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苔径点苍斑,水静池平影倒山。
笑指白云谁管领,峰头放出复收还。
【注释】
落:落下。苔径:长满青苔的小道。水静:水静止不动,形容池水平静。影:倒影。苍斑:指苍翠的苔藓。峰头:山峰上。放出复收还:收回又放出来。
【赏析】
此诗为咏物七绝。首句写景,点出主题;次句进一步描写山中景色,突出其幽静的特点;第三句以白云喻人,暗含诗人自己的心迹难定;第四句写峰头云彩变幻莫测,与前面三句相呼应,使全诗意境更加优美。此诗虽无奇思妙想,却平实自然,清新隽永。
落花苔径点苍斑,水静池平影倒山。
笑指白云谁管领,峰头放出复收还。
【注释】
落:落下。苔径:长满青苔的小道。水静:水静止不动,形容池水平静。影:倒影。苍斑:指苍翠的苔藓。峰头:山峰上。放出复收还:收回又放出来。
【赏析】
此诗为咏物七绝。首句写景,点出主题;次句进一步描写山中景色,突出其幽静的特点;第三句以白云喻人,暗含诗人自己的心迹难定;第四句写峰头云彩变幻莫测,与前面三句相呼应,使全诗意境更加优美。此诗虽无奇思妙想,却平实自然,清新隽永。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分析、总结即可。此题中,注意要逐句翻译诗句,同时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与赏析。 第一联“风叶萧萧竹队飞,整冠尘外世情微。江山万古人空老,乡国重阳客正归。”意思是秋风飒飒,吹动竹林的叶梢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的作品。杨慎(1486年—1559年),字升之,号逸史氏、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人,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现在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适中驿得报虏寇通州次西山势獗京师戒严不胜愤惋 其二 注释:在适中驿站得知敌寇入侵通州的消息后,我站在西山边远之地,看到敌人如山般汹涌的气势。京城戒严,我不能忍受这样的愤怒和惋惜。
【注释】 (1)廖韩泉:即俞大猷,字元瑜,号韩泉,福建长乐人,抗倭名将,明嘉靖年间以武举中进士,授职锦衣卫指挥佥事、都指挥。 (2)俞敬堂:指俞大猷。 (3)内寄次韵以和:原为唐白居易《奉和令狐相公早春赐宴》诗意,“诗成先送彩笺来”,本句意思是说接到了朋友的诗并作了回诗。 (4)折柳:汉乐府民歌,又名《折杨柳》,内容多写征人离别之情。 (5)寒梅:指梅花,因其花白色,故称。 (6)兰房
适中驿得报虏寇通州次西山势獗京师戒严不胜愤惋 其一 京国河山百二重,无端烽火入云中。 胡笳关内吹边月,汉帜城头卷塞风。 惊报朝廷忧近辅,恨因锁钥失元戎。 孤臣耿耿心如刺,投笔何当立战功。 注释: 适中驿得报虏寇通州次西山势獗京师戒严不胜愤惋 其一: 适中驿:驿站名。适中,地名,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南。 百二重:比喻京城险固,易守难攻,有“百二”之称。 无端:无缘无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登黄鹤楼 - 危楼:高高的楼。 - 登览:登高远望。 - 楚天涯:指长江的尽头,楚地的天涯。 - 城郭千家:指城市的城墙和里面的房屋。 - 日色迟:天色渐渐晚。 - 黄鹤已归江浩渺:黄鹤已经飞回江里了,浩渺指宽广。 - 白云长在路参差:白云飘荡在道路上,参差指参差不齐的样子。 - 亭开石镜吕仙笛:亭子里有一面石头做成的镜子,传说是吕洞宾吹奏的笛声。 - 壁立岷碑崔颢诗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朗读、分析诗歌内容、赏析关键词句等方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加以分析、鉴赏,注意答题要点: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访吴东溪黄土庄”的意思是到访吴地东溪黄土村舍。诗人是去看望朋友,“爱君茅屋半山隈”,诗人喜爱友人的茅草屋建在半山腰,“爱君”“茅屋”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涧草野花春不断,岩烟林蔼午方开。”这是写景
诗词原文: 秋山风起野云飞,雁度空江影渐微。 高处乾坤双眼尽,闲边丘壑几人归。 注释与赏析: 1. “秋山风起野云飞”:这句描绘了秋天的山区景象,秋风起时,天空中的云朵随风飘动,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种自然之美让人心生向往。 2. “雁度空江影渐微”:大雁南飞经过空旷的江面,影子逐渐变得模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这里的“影渐微”可能寓意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山庄即事的感受和体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生之趣。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苍岩碧涧白沙田,黄竹矶头小洞天。 - 解释:苍翠的岩石、清澈的山涧,白色的沙滩,还有黄竹覆盖的小岛,构成了一个如小洞天的美景。 2. 鸟隐晴林歌自在,犊归晚野剧争先。 - 解释:鸟儿在晴朗的林中藏身,自由自在地歌唱;而小牛则在傍晚时分赶回田野,展示着生命的活力。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杜牧之:即杜牧,唐代诗人。壁墩:在今江苏苏州附近。 “城上”两句:言登上楼台,放眼望去,群山起伏,犹如城上的层楼欲飞;极言其高。 “高秋”三句:写秋天的景色。鹘(hú):一种猛禽,似鹰而大。击:搏击。云间:天空。薄暮:傍晚。浦口:水边。渔歌:渔夫唱着的歌。 “千古”四句:言登临此楼,凭栏远眺,但见千古风流的遗迹,百年不变的节令景象,令人感慨万分。 “祇(zhī)因”三句
近野高林鸟倦飞,远村烟火隔川微。 随风霜叶飘还堕,映水岩云静自归。 浊酒登台怜子美,澄江如练忆玄晖。 何人早出樊笼外,千仞冈头独振衣。 注释: - 近野高林:接近郊外的高森林。 - 鸟倦飞:鸟儿因为疲惫而停止飞翔。 - 远村烟火:远处的村庄传来的炊烟。 - 秋微:秋天的气息。 - 随风霜叶:风中带着寒霜的叶子。 - 映水岩云:倒映在水面上的山间云雾。 - 浊酒登台:用浑浊的酒来庆祝。 - 子美
注释:风花片片落衣斑,独倚萧墙看晚山。 远渚睡鸥闲自稳,高林飞鸟倦方还。 译文:风中的花瓣纷纷落下,落在衣服上斑点斑驳。独自倚靠着墙壁看着傍晚的山景。远处的小洲上睡着的鸥鸟悠闲得自在安稳,高高的树林中飞翔的鸟儿疲倦了才回来。 赏析:首句写诗人在傍晚欣赏美景,而“风花片片落衣斑”,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观赏晚霞的美丽景象。第二句则由近及远,由人及鸟,写出了诗人独自倚墙看晚山的情景
【注释】: 志怀:意指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投簪两鬓未曾斑,占断莲花第一山。 ——意指诗人立志高远,不图名利,只愿像莲花一样纯洁清雅。 养得西湖双鹤在,云间飞去又飞还。 ——意指诗人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施展,像双鹤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赏析: 这首《志怀》诗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首句“投簪两鬓未曾斑”,意为诗人立志高远,不图名利,只愿像莲花一样纯洁清雅,不染世俗尘埃。次句“占断莲花第一山”
【注释】 松:这里指松树。擎:托举。翠盖:绿色的帽子、伞盖,这里比喻松枝青翠挺拔。竹:这里指竹子。含斑:有斑点。卜得:占卜得到。岩居:在山崖上筑屋而居。碧山:青翠的山。采药:采集药材。任从云外去:随心所欲地在云端之上采药(这里的“云外”指的是云层之上)。寻梅:在月光之下寻觅梅花。曾:曾经。向:对着。月中:指月亮。还:回来,返回。 【赏析】 此诗是写隐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诗人以松和竹为伴
【注释】 1.关头:山峡口,指庐山。 2.归:归隐。收:收敛。 3.老云岩:指庐山上的老君观。 4.挂冠:辞官。陶真隐:唐代高士,隐居终南山,人称“山中宰相”。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庐山的诗,作者自比陶真隐,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决心。首句写景,点明庐山之险;次句言已决心归隐,要归隐到深山中的老君观去;三、四句说自己像陶真隐那样归隐,是因为他有着山中宰相的名衔,有很高的威望。此诗虽无惊人之举语
注释:轻易地看穿了名利的束缚,因此能够挺胸伸腰,免去汗颜之苦。如果有人问我好在什么地方可以寄托情怀,那么就是风月和山水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他认为,只要心灵自由,就不必在意外在的功名利禄,也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他喜欢自然的风景,认为那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寄托。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过于追求功利,而是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注释】 黄鹤仙人: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不还。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端,濒临长江。 层楼高入云端:登上高楼,直入云霄。 江天风景应无限:指登临黄鹤楼眺望万里江山景色。风景:自然风光;江天:指长江和天空。 好写图归取自看:指自己写好了的画图可以拿回去欣赏。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抒情之作。诗人以“登黄鹤楼”为题,表达了自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