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地收蛮后,烟江棹桨过。
旌旗皆绣虎,鼓角半吹螺。
圣化方无外,民心讵有讹。
马循归路熟,人比去时多。
喜气浮三峡,军声动九河。
遥知双阙下,齐进太平歌。

诗句释义

1 瘴地收蛮后:瘴地,指南方多瘴气的地方。这里的“瘴”字用来形容南方地区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环境;“收蛮”则指的是征服或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这句诗描绘了南方瘴气之地被平定后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平定南方的功绩的赞美。

  1. 烟江棹桨过:烟江,形容江南水乡的景色,烟雾缭绕、江水朦胧如烟;棹桨,即划桨,是古代划船的工具。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中划桨前行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 旌旗皆绣虎,鼓角半吹螺:旌旗,即旗帜,用来标示军队或表示威严;绣虎,指用锦绣制成的老虎图案装饰在旗帜上;鼓角,指军中的号角和战鼓,用来指挥军队;吹螺,这里可能是指用螺壳做成的号角吹响。这句诗描述了军队中的旗帜上都绣有虎形,号角声与鼓声齐鸣的场景,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和纪律严明。

  3. 圣化方无外,民心讵有讹:圣化,指皇帝的圣明治理;无外,意为没有边界;民心,指人民的心情或想法;讵,相当于“岂”,意为竟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圣明治理下国家安定祥和的赞叹,同时也暗含着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支持。

  4. 马循归路熟,人比去时多:马循,可能是指诗人的坐骑或者是某种特定的动物;归路,指回家的路或者熟悉的道路;人比去时多,意为现在回来的人比以前多了。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熟悉的道路更加熟悉,回来的人也更多的情景,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5. 喜气浮三峡,军声动九河:喜气,指喜悦的气氛;浮三国,可能是说喜悦的气氛弥漫到整个三国地区;三峡,指长江上的三峡大坝;军声,指军队的声音;动九河,指引起广大地区的震动。这句诗描绘了军队胜利的消息传遍各地,引起人们的喜悦和震撼的场面,展现了军队的胜利带来的积极影响。

  6. 遥知双阙下,齐进太平歌:遥知,意为远远地知道;双阙,指皇宫的两座高台;齐进,意为同时进入;太平歌,指歌颂和平的歌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取得和平胜利的祝愿,同时也描绘了人们在欢庆胜利时的欢乐场景。

    译文

    瘴地后收蛮夷,烟江中棹桨飘过;
    旌旗上都是绣虎,鼓角声中吹螺声悠扬。
    圣明治理四海无疆,民心归向何其正确;
    归来路上熟悉如故,人潮比往昔更显繁华。
    欢喜之情洋溢三峡之巅,军声震动九州之广;
    远方得知双阙之下,一同奏响太平之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平定南方后的喜悦和自豪。从瘴地收蛮后的安宁景象,到烟江中棹桨飘过的美景,再到旌旗上绣虎、鼓角声中吹螺的壮丽场面,诗人将自然景色与战争氛围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通过对国家圣明治理下的和谐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