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河南望树森森,挏酒那堪带恨斟。
本是天王最神圣,未应全信画工心。
【注释】
和昭君词二首:即《拟古意》之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金河南望树森森:金州(今陕西铜川市),在黄河以东,因金人曾于此建都而得名。
挏酒那堪带恨斟:意为离别时不忍饮下这杯送别酒,因为带着对故乡的眷恋而难以下咽。挏酒,即饯别酒。
天王:指唐玄宗。
神圣:崇高伟大。
未应:未必,不一定。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为王昭君所作的和作。
第一句“金河南望树森森”,写自己遥望着长安城北的群山,只见树木郁郁葱葱。“金河南望”即指南都洛阳附近。金河南望,是诗人眺望长安的一个特定地点。诗人由望见的群山想到昭君墓,再想到自己的远谪之地——长安。长安,在金河南面的终南山下,是汉、唐帝王的故都;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安周围有名山大川,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诗人面对如此壮丽景色,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挏酒那堪带恨斟”,是说举杯欲饮,却又不忍饮下,因为带着对故乡的眷恋而难以下咽。诗人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十分细腻,感情深沉真挚。
第二句“本是天王最神圣”,写诗人看到长安城的巍峨壮观,不禁想起了唐玄宗当年在此接受群臣朝拜的情景。唐玄宗曾自称“天子”,所以称他为“天王”。这句的意思是:长安城本来是天下最神圣的地方,如今却沦落到我这样一个被贬之人来此,真是可惜!
第三句“未应全信画工心”,写诗人对于画中王昭君的形象产生了怀疑:画中人是否就是真实的王昭君?因为画像毕竟只是艺术加工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真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与现实的矛盾和困惑。
此诗通过诗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朝廷不公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