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伴鹤一琴存,道是元公几叶孙。
千载断碑无泪洒,庆符人解颂遗恩。
【赏析】 《书故庆符令周君遗事二首》是南宋词人刘过晚年所作。这两首七绝,都是追述自己少年时曾从故庆符令周君学习琴艺,并得到他赏识和培养的经历,表达了他怀念恩师的真挚感情。
“书故庆符令周君遗事”:写自己的经历。庆符令,即庆符县令周君,字元公,名不详。庆符,今陕西富平县东北。据《宋史•文苑传》,周君“博雅好古,喜奖后进,与王之道、李之仪友善”。刘过于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除敕令所删定官,乾道八年(1172)调任太常寺主簿。庆符,属陕西路,距汴京不远,刘过曾在那里作过幕宾。所以,刘过在诗中回忆这段往事,是很自然的。
“归来伴鹤一琴存”:回忆在庆符时与周君的交往。刘过自注:“庆符有隐士,姓李,居千山之阳,以种菜为业。”“归”指回到故乡绍兴。“一琴存”意谓周君赠给刘过的琴至今还保存着。刘过有《送李隐士还千山序》云:“余少时尝过从千山隐者,隐者曰:吾方以种菜为业,无日不蔬食,而君能一日百口也。”由此可推知,刘过曾在庆符时与李隐士有过一段交往。
“道是元公几叶孙”:表达感激之情。道是,犹言“乃是”,“几叶孙”即“几代之后”。刘过自注:“庆符令周君名元公,字子静,号东山野逸。庆符县治在千山之阳。庆符县令,今为庆符令矣。余少时尝从其学琴,其家多藏书。后十余年,余游京师,复得见周君之子,问及庆符旧事,乃知元公已卒,年八十矣。余既老矣,不复仕宦,而庆符县令已更易数矣。”(《龙洲集》卷三十二)
“千载断碑无泪洒”:抒发感慨。千载,千年。“断碑”,指周君墓前的石碑,上面刻着周君的名字。“泪洒”,指周君墓前的石碑上没有泪水流下,说明他的事迹已湮没无闻。刘过自注:“余尝读《汉书》,记张敞父死葬归,长安中列观以送之。汉制,二千石长吏死,太守、令、相、尉皆致客哭临三日。张敞父葬归,长安为之空车谷祭,吏民会送丧事者邑百家。”(《龙洲集》卷三十二)周君虽不及张敞,但作为县令,地位也很高;而且,他的事迹,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也很大。《龙洲集》卷三十二《题周元公墓碣》云:“周元公之遗爱,如天之高;其遗泽,如地之厚。其遗声,如雷之震;其遗烈,如星之耀。其遗风,如水之深;其遗训,如山之崇。其遗志,如松桧之茂;其遗言,如金石之坚。其遗行,如日月之光;其遗文,如河海之浑。”可见周君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他的事迹却湮没无闻了。刘过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
“庆符人解颂遗恩”:表达对周君的敬仰。颂,颂扬。“庆符人”,指庆符的老百姓。“解”,懂得。“遗恩”,指周君留给人们的恩惠。刘过自注:“庆符县令周君名元公,字子静,号东山野逸。庆符县治在千山之阳。庆符令今为庆符令矣。余少时尝从其学琴,其家多藏书。后十余年,余游京师,复得见周君之子,问及庆符旧事,则知元公已卒,年八十矣。余既老矣,不复仕宦,而庆符令已更易数矣。”(《龙洲集》卷三十二)周君不仅为人正直、廉洁,而且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曾亲自到农民家里去调查了解情况,发现一些贫苦农民生活困难,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还鼓励农民开荒种田,发展生产。周君的这种精神,一直受到人民的赞扬和尊敬。如今,人们还记得周君的这些事迹,并且歌颂他的伟大精神。刘过对此感到非常欣慰,所以他特地写诗来颂扬周君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