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少城偎,衡茅向水开。
闭门青嶂合,卷幔白鸥来。
地僻清虚洞,天高玄览台。
坐闻松籁起,竟夕思悠哉。

【注释】

浪迹:浪迹天涯,指漂泊无定。少城:成都少城,即少城山。衡茅:简陋的茅草屋。青嶂(zhàng):青山屏障。卷幔(màn):打开帘子。地僻:地方偏僻。清虚洞:清虚观,在成都。天高:天空高远。玄览台:道教的讲坛,在成都。坐闻:坐在堂上听见。松籁: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竟夕:整整一天。悠哉:悠然自得的样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成都时的诗作,反映了他的归隐生活和思想情趣。诗人以“草堂夜坐”为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对人生哲理、对理想境界的热爱。

首句“浪迹少城偎”,点明自己的行踪。少城是成都的别称,在这里浪迹,即浪迹天涯,意指游历四方。“衡茅向水开”,说明居所简陋而接近自然。衡茅,简陋的茅屋;向水,靠近水边。

第二句“闭门青嶂合”,写关门后所见的景色。青嶂,青山。“卷幔白鸥来”,写自己闭门之后,有白鸥飞来。

第三句“地僻清虚洞”,写居处环境。清虚观在成都郊外,这里说地僻,意指居处远离城市喧嚣,环境清幽。

第四句“天高玄览台”,写仰望的天空。玄览台,道家讲学处。

第五句“坐闻松籁起”,写静听松涛之声。籁,风声。这两句写诗人在静听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愉悦。

第六句“竟夕思悠哉”,“竟夕”,整夜。“思”,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整夜沉浸在对自然的欣赏之中,心境十分悠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成都草堂夜景的诗,也是一首表现诗人退隐生活的抒情之作。

首联“浪迹少城偎,衡茅向水开”,交代自己流落成都的经过。“浪迹”,浪迹天涯,意谓四处飘泊不定,不拘于一隅。这句既表明自己身临成都,也流露出自己漂泊江湖的身世之感。“衡茅”,简陋的茅舍。“向水开”,靠近流水。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居处之简陋,更显示出他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洁品格。

次联“闭门青嶂合,卷幔白鸥来”,描写诗人闭门观赏风景的情景。“闭门”是说关上门,不再出去,这既表明了诗人退隐后的闲适安逸,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青嶂”,青山。“卷幔”,推开窗。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闭户观赏自然风光,心情非常愉快。因为此时诗人身处僻静之地,远离世俗喧嚣,所以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颔联“地僻清虚洞,天高玄览台”。这两句进一步描写诗人观赏自然风光的感受。“清虚洞”,道教名胜,在成都附近。“玄览台”,道教讲学场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身处清幽之地,心旷神怡,精神得以陶冶的感觉。

颈联“坐闻松籁起,竟夕思悠哉”。这两句描写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聆听松涛之声,并陷入沉思。“竟夕”,整个夜晚。“思悠哉”,思绪悠长而遥远。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宁静中品味自然之美,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心境体验。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幽深雅逸,充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审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