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山依静渚,陆海沸青宵。
火树流丹夐,荒郊拾翠遥。
骖驔风外辔,窈窕月中桥。
向晚游尘寂,犹闻芗泽飘。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的《元夕次梁子韵二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粤山依静渚,陆海沸青宵。
这句诗描绘了粤山(广东一带的山)傍着宁静的湖泊,海面上波浪翻滚,如同青天一般。
火树流丹朔,荒郊拾翠遥。
这两句诗描述了夜晚的景色,火树(指灯光闪烁的树木)在夜色中如同流丹,而荒郊(郊外)则是一片绿色,远处可以看见茂盛的草木。
骖驔风外辔,窈窕月中桥。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骖驔(马套车)和驭手在风外(即风中)控制着缰绳,而月色下的桥梁则显得非常幽深、美丽。
向晚游尘寂,犹闻芗泽飘。
这两句诗描述了夜晚的宁静,虽然周围没有其他人,但仍然可以听到淡淡的香气飘过。
注释:
粤山:指广东的山脉。
静渚:平静的水边。
陆海:陆地和海洋。
青宵:青天或长夜。
火树:指灯火通明的树木。
朔:北方,这里指夜晚或北方的天空。
荒郊:荒凉的原野。
拾翠:采摘绿色的植物。
骖驔:古代一种马车的名称,这里指驾驭马匹的人。
辔:缰绳。
窈窕:幽深的样子。
月中桥:月光下的桥梁。
向晚:傍晚时分。
游尘:游人的烟尘。
香泽:芳香的气息。在这里指香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元夕夜景的诗歌,诗人王冕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元夕之夜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粤山依静渚,陆海沸青宵”,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粤山和陆海的壮丽景象。粤山依偎在静谧的湖边,而广阔的陆海则如同沸腾的青色天空。这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第二句“火树流丹朔,荒郊拾翠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火树在夜色中如同流动的红艳之色,而荒野之中则可以见到茂盛的翠绿植被。这里的色彩对比和远近关系的刻画,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明、生动。
第三句“骖驔风外辔,窈窕月中桥”,诗人再次展现了夜色中的美景。驾着马匹在风中行进,而月光下的桥梁则显得格外幽深、美丽。这里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最后一句“向晚游尘寂,犹闻芗泽飘”,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收尾全诗。虽然已是傍晚时分,游人已归于寂静,但仍可闻到那淡淡香气飘过。这种结尾方式既呼应了前文的景色描绘,又使得整首诗更加完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