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持篙弓样弯,天南天北百重滩。
篮舆飞度沙溪上,野水浮天相对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先明确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对全诗进行逐句的解读,最后分析其思想感情。
(1)
标题中的“南归”是诗人归乡的意思,“途中”指归途中;“杂诗二十二首”是说作者在归途上所作诗篇有二十几首,可见作者归乡心切,情意绵绵。
(2)
第二句“舟子持篙弓样弯”,写船夫执篙持弓的样子,船夫执篙执弓样子弯曲是因为他正在艰难地撑船,这是实写。
(3)
第三句“天南天北百重滩”,写船夫撑船过河时,两岸是高耸险峻的山岭,这是虚写。
(4)
第四句“篮舆飞度沙溪上”,写船夫驾着船飞快地从沙溪上经过,这是实写。
(5)
第五句“野水浮天相对闲”,“野水”指沙溪里的水;“浮天”指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景象,“相对闲”是说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景象与船夫驾着船飞过沙溪时一样悠闲自在。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6)
第六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说从不同角度观看,山的形状各异,这是实写。
(7)
第七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实写。
(8)
第八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说因为身临庐山,所以无法辨认出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实写。
(9)
第九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所以无法辨认出庐山的真实面目,是虚写。
(10)
第十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意是指由于身在山中,难以分辨庐山的真实形状而产生错觉。后比喻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偏见或狭隘经验,难以认识事物的真相。此处借用来描写诗人自己因身在江南,对故乡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是实写。
(11)
第十一句“遥望青田若个般”,是说远望青田山水,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这是实写。
(12)
第十二句“江上青山相送迎”,是说江面上青山连绵不断地相送相迎,这是实写。
(13)
第十三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是说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月照耀呢?这是虚写。
(14)
第十四句“江水浸天色,碧天共秋色”,是说江水浸染了天色,碧绿的天和秋天的景色交融在一起,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15)
第十五句“千里共沾巾”,是说即使相隔千里也一起洒下眼泪来,这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
第十六句“我思旧山乐未央”,是说我思念故乡的心情如同没有尽头一样,是实写。
(17)
第十七句“莫话别后闲”,是说不要谈别后闲话,是劝诫之意,是虚写。
(18)
第十八句“一去二三里”,是说离家已经有一二十里远了,这是实写。
(19)
第十九句“斜阳照大堤”,是说夕阳斜照在大堤上,是虚写。
(20)
第二十句“可怜无数山”,是说可惜那无数座山,是实写。
(21)
第二十一句“不见往来人”,是说看不见过往行人,是实写。
(22)
第二十二句“惟有旧时月”,是说只有那过去时的月亮还在,是实写。
【答案】
①舟子:船夫。②篙:撑船用的竹竿。③弯:曲折、不直。④篮舆:小轿子。⑤沙溪:一条流经南方多石滩的水道。⑥横:面朝。⑦侧:从侧面看。⑧识:(看见)。⑨只:仅仅。⑩真:真实。⑪题:写诗作文。⑫遥:远远地。⑬青田:地名,泛指南方。⑭相送迎:互相送别。⑮沾巾:流泪。⑯沾:沾湿。⑰乐未央:快乐没有尽头。⑱一去二三里:离家乡已走很远的路。⑲斜阳:夕阳偏西的太阳。⑳可怜无数山:可惜那无数座山。㉑不见往来人:看不见往来行人。㉒旧时月:过去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