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下芜湖,梁山在吾目。
大江从西来,天门势如束。
川日波上明,野树烟中绿。
良朋有佳制,每愧貂难续。
顾兹欲忘言,何以慰心曲。
【注释】
过芜湖望天门山:过,经过。芜湖,指安徽芜湖市。天门山,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南长江两岸,为长江最窄处。
扬帆下芜湖:扬帆,扬起船帆。下,经过。
梁山在吾目:梁山,这里指长江中的梁山矶,在安徽铜陵县西南长江北岸。
大江从西来:大江,指长江。从,从西边来的。
天门势如束:天门,即天门山。势如束,形势像被绳索束住一样。
川日波上明:川,指长江。日,日光。波上,波涛之上。
野树烟中绿:野树,指远处的树林。烟中,烟雾之中。
良朋有佳制:良朋,好朋友。佳制,美好的诗篇。
每愧貂难续:每,每次。貂,貂皮。难续,难以续写下去。
顾兹欲忘言,何以慰心曲:顾此,想到这些。兹,这。
译文及赏析:
经过芜湖时远望天门山,扬帆下航,眼前是长江从西边滚滚而来。天门山形势如被绳索束住一般,江面波光闪闪,远处树林在烟雾中显得苍绿一片。好友李白有优美的诗篇,我每次想补写却总感到惭愧,无法续写下去。想到这些,我不禁感慨良多,不知该用什么来慰藉自己的心情。
【赏析】
《过芜湖望天门山》,这是一首纪游诗作,诗人在旅途中登舟过芜湖,看到眼前的长江景色和友人的诗篇而有所感而作。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明朗。
首句“扬帆下芜湖”,点出题意,写出了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的情景。“梁山在吾目”,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引发联想,想象那雄奇壮观的天门山就在自己的视野里。“大江从西来”,诗人进一步描绘出长江浩荡奔流的气势。“天门势如束”,诗人又用比喻手法把眼前的长江比做一条被绳索紧紧地捆住的巨龙。“川日波上明”,“野树烟中”两句,诗人抓住江水和树林的特点,分别加以描写。江水“波上明”,是因为江上的阳光照射;树林“烟中绿”,则是因为林间雾气缭绕所致。
“良朋有佳制”,诗人说,我的好友李白有一首美妙的诗篇。“每愧貂难续”,诗人说每当想到自己的诗才不如李白,就感到非常惭愧。“顾兹欲忘言”,诗人又说,面对这壮丽的景色,自己竟无言可表。
最后两句:“何以慰心曲”,诗人感叹道,怎样才能排遣心中的郁闷呢?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对友人才华的钦羡之情和对旅途寂寞的无奈之情。整首诗写得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特别是“良朋有佳制,每愧貂难续”二句,以自谦之语表达对朋友的钦佩和对友情的珍视,可谓妙笔生花!